根据Artnet的数据,2007年有4023件现买现卖的作品被倾销到拍卖会上,2008年则由于经济危机而消沉了一段时间,但自2011年以来,已经有7300件类似作品在拍卖会上交易。这种现买现卖的作品在市场上有个新名词,叫作Flipper。Flipper可以是买家也可能是艺术家,共通点是在作品完成的3年之内就进入拍卖市场,而且可能在一年之内被转手多次。据调查显示,来自加州的史蒂芬·西姆丘维兹(Stefan Simchowitz)是最专业的Flipper买家,拥有大约900件“收藏”,光是去年一年,1000笔交易就有两千万美元的成交额!问题是,像他这类型的Flipper,可以继续玩多久呢?
对艺术家而言,要成为Flipper的资格是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作品。他们多数利用非传统的材料和方法来迅速完成作品,如用电脑绘图、印表机生产、物理化学反应制造效果等,造就了许多“新抽象”。“新抽象”不排除具象的符号,有些甚至直接将文字拼给你,让你不用花太多精神去想画面到底在说些什么。1955年出生的克里斯多夫·沃尔(Christopher Wool)是这个文字抽象风格的教父,他在市场的领导地位已经持续多年,不少年轻一辈的艺术家以他为榜样。
新抽象艺术家在完成大量的作品后,会立即让作品进入拍卖会。如果运气好,可以一夜成名,成为拍卖会上的宠儿,艺术市场的新焦点。这么诱惑人的行业,怪不得有一大群年轻艺术家走向这个新风格。数字化时代,一代与一代之间的传递越来越快。祖孙辈可以同龄,论祖论孙全看市场主宰的先后。他们比iPhone 更厉害,短短数年内一下子就发展到第四代!
问题是,这个极度发烧的新抽象,有没有可能烧焦?
根据过去一年的艺术市场分析来看,目前最受关注的新抽象艺术家有以下数位:
卫德·盖顿(Wade Guyton)
1972年出生的盖顿是这个领域的老大。他的作品今年5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创下了598.9万美元的价格,遥遥领先其他人。这件创作于2005年,画面上显示一红一白的U字母在火焰中燃烧的作品,预估价是250到350万美元,拍卖前已经有传言保证至少可以拍到400万美元。对许多艺术家而言,作品可以拍这么高,值得大喜,但是这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老兄,不但不高兴,还用企图用“创作的力量”威胁即将花大钱买他作品的收藏家。用印标机生产作品的盖顿立刻调出这幅画的“原始档案”,在工作室重复打印了满地,还在社交网路上发布制作过程,提醒即将花大钱买他的作品的人,别太得意,因为这件作品不是独一无二,它还有许多“克隆”(复制品)。但是,这个威胁对拍卖毫无影响,以将近60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盖顿懊恼这个威胁没有起作用,决定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分别给代理他的5家画廊相同大小的作品,每幅价格35万美元,每幅作品都在开幕前售出。
有如此可观的市场,盖顿的作品也不一定百发百中。从2008年以来,他一共有82件作品在拍卖会出现。就2014年而言,他的作品价格涨了24%, U字母系列的价格从100万美元,跳到350万,再跳到600万。但是6月底在伦敦苏富比拍卖的一幅2006 年创作,228cm×134cm的作品,预估价180万到240万英镑,却以连低估价都不到的142.65万英镑卖出。会不会是收藏家真的开始认真看待盖顿的威胁?
大卫·欧斯卓奥斯基(David Ostrowski)
来自德国科隆,1981年出生的欧斯卓奥斯基,他的作品今年7月在伦敦菲利普斯拍卖会中以17.05万英镑成交。 这幅来自2012年《错误系列》F (Fehlermalerei) 的作品,预估价是30000-50000英镑。在去年艺术博览会上,类似的作品大约是2.5万欧元,今年4月底在柏林画廊展出的作品,价格是5万欧元一幅,连拍卖纪录的1/3都不到!
陶芭·奥尔巴赫(Tauba Auerbach)
和欧斯卓奥斯基同年纪的美国艺术家奥尔巴赫,最高的拍卖价记录是150万美元是她今年5月在纽约菲利普斯拍卖创下的。她在市场上的表现十分稳定,这是由于作品数量有限,投机分子无法大量收购以随意脱手。在6月份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她的作品在2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但是竞争激烈,一画难求。也怪不得收藏家不忍脱手,有些人退而求其次,买她的版画和设计的书,促成其作品的成交价记录。
杰夫·伊若德(Jeff Elrod)
今年5月纽约拍卖上有不少新抽象艺术家打破纪录,1966年出生的伊若德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群艺术家中算是前辈,但是他的二线市场是最近才开始的。去年在MoMA PS1 的展览让许多人注意他的才华,虽然他也是涨得极快的艺术家,但是他的底子扎实,所以五月份在纽约飞利浦创下20.9万美元成交价。如果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应该会再创佳绩。
乔·布雷德里(Joe Bradley)
在众多新抽象艺术中,布雷德里属于比较具有原创风格的,目前为止只有20来件作品上拍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价格在短短几年之间从1万多美元跃升到今年5月纽约佳士得破纪录的96.5万美元。他的作品在一线市场的价格还算稳定,在6月瑞士巴塞尔,他的作品价格不等,介于18万到30万美元,且全部售出。
以上几位艺术家除了是市场的宠儿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美术馆都有过回顾展。除了已经提到的伊若德在MoMA PS1的展览,盖顿去年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奥尔巴赫今年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布雷德里则早在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就已经风靡艺术界,而欧斯卓奥斯基也将在2015年在丹麦阿尔肯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这说明他们作品的艺术性已经受到肯定。喜欢的话可以收,但是在价格上则必须谨慎,因为拍卖会上热烈的气氛常常让人乱了头绪,最好让他们刚刚创下的记录保持一段时间,不要硬着头皮抢,说不准盖顿又会想出新招威胁买主!
谁是Flipper艺术家?
鲁西安·史密斯(Lucien Smith)
1989年出生的史密斯是新抽象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他利用灭火器喷漆的方式来创作《雨画》(rain painting),灭火器可以迅速喷出数百幅作品, 让艺术投资人有机会大把地买、快速地抛。史密斯的作品今年2月首次出现在伦敦拍卖会上,灭火器瞬间爆发的冲力立刻创下22.45万英镑的纪录,但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让人眼红的佳绩。今年7月有一幅相同大小的作品在伦敦飞利浦普斯拍卖,以11.65万英镑成交,差不多是2月份拍卖价格的一半。根据他的画廊估计,目前他大概已经完成了200到300幅《雨画》,每幅售价8万美元。
丹·瑞斯(Dan Rees)
1982年出生于英国威尔斯的瑞斯,用代用粘土和水泥漆来作画。因为这些材料比较费事,比起史密斯的《雨画》,他的作品量相对少了许多,在拍卖会上出现13次,去年10月出现最高拍卖价之后,再也无法出现类似奇迹。
帕克·伊藤(Parker Ito)
1984年出生的美日混血儿伊藤,2012年的作品《痛苦与狂欢》在今年2月份伦敦苏富比以高于预估价(10,000-15,000英镑) 3.75倍的价格,5.625万英镑卖出,顿时受到全球瞩目。然而,这个记录到现在仍然没有被打破。事实上,一幅比破纪录那一幅小了43公分,来自同一系列、同为2012年的作品,在今年7月份菲利普斯拍卖上仅拍到3.25万英镑,价格几乎是5个月前的一半。
收藏家可能担心伊藤不靠谱,因为他曾经在访谈中公开表示,希望他的作品尽量可以达到像互联网搜索出现的网站一般,“无法稽查”,无限“随意”。这很可能吓跑任何具有投资常识的买家。
莱恩·苏利文(Ryan Sullivan)
1983年出生的苏利文于2012年9月第一次进入拍卖,当时在纽约菲利普斯的成交价只有2.75万美元。 但是不失拍卖公司的期待,在2013年2月伦敦的拍卖就出现9.125万英镑的成绩。他在2013年表现甚佳,尤其以纽约佳士得11月拍出的18.5万美元成交价最引人注意。但是之后他的市场就变得萧条,一来上拍的作品很少,二来每幅成交额也只有7 到8万美元左右,更本无法与2013年相比。
雅各布·卡塞(Jacob Kassy)
1984年出生的卡塞利用化学原料让绘画随着时间产生不同的变化,与其他新抽象艺术家一样,都有拥有瞬间加速的火力。他比其他人出现得要早,2010年首次在拍卖会亮相就以超过预估价10倍的价格震撼艺术市场。2011年2月,他的价格到达30万美元的最高点,但之后就直线滑落。在价格最高峰期,卡塞不以为然地说:“我不是最先的,其实早在50年代就有艺术家作类似的绘画,实事上我觉得我的作品比大家公认的要无聊许多。”虽然他现在的价格不如从前,但许多人认为他还年轻,还具有潜力,不久之后应该会再度创造有新意的作品。
奥斯卡·穆里奥(Oscar Murillo)
1986年出生的穆里奥是来自哥伦比亚的神童,他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引人注目。哈利波特用扫帚飞行,穆里奥用扫帚画画。根据Artnet 的数据显示,去年有24件穆里奥的作品出现在拍卖会,总成交额为480万美元。目前最高的拍卖纪录是一幅2011年的《无题》,去年9月在纽约菲利普斯以40.1万美元成交。这幅作品来自Flipper高手西姆丘维兹,他在2011年花了7000美元买下这幅画,但在3年之间,价格涨了57倍!他一共拥有34幅穆里奥的作品,有些他只花了1500美元买下。西姆丘维兹还转手卖了30多幅穆里奥,买主包含了好莱坞明星奥兰多·布鲁姆和拥有巨人棒球队的史蒂文·提许(Steven E Tisch)。
国内的收藏家当然不可能忽视国际市场上这么火的艺术家。今年5月穆里奥的纽约画廊David Zwirne带了3幅他的作品到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价格从75000到180000美元,分别卖给了来自国内、香港和台湾的藏家。这个价格和拍卖成交价差别很大,在画廊买的价格相对稳当,而拍卖价格高虽提升画家名气,但对买主而言风险也较高。如果在画廊排队排不到,在拍卖场就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他的价格不稳定。在拍卖会上,相同大小的作品在一年之间可能跌到一半的价格。
不像一些爬升很快,消失得更快的过度早熟艺术家,一般而言,大家对穆里奥还是挺尊重的,认为他的作品有深度和广度,在世界一流的David Zwirne画廊的推动之下,前途无量。他的作品多描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出现的社会问题。他常常用糖果作作品,因为他的父母亲都在糖果工厂工作。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在吃过穆里欧的糖果之后,都一定说甜话。一位不愿署名的策展人就抱怨穆里奥的作品不断重复,还意图自比于瑞士大师迪特·罗斯(Dieter Roth),实在自不量力,且作品离不开童年的经历。最近让糖果工厂工人到画廊幕后从事生产,不但有点幼稚,对这些工人而言,似乎也有点失敬。这类反对意见不少,但仍有人对他的前途十分看好。
倾销不倾销?
用灭火器取代艺术家的手,用代用粘土作画,这些新抽象的年轻艺术家其实使用了波普艺术的手法来创作抽象。一些对市场灵敏的艺术家更加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生产”,创作迎合最新流行风格的作品。这些新抽象很具亮点,有时候甚至比具象艺术更加具有装饰性。这些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可以和80年代一群Neo Geo艺术家作比较。相同的,Neo Geo艺术家也利用了消费者作为创作的来源,杰夫·昆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1986年的《豪华与退化》系列将不同厂牌酒的广告直接搬到画布上,对品牌为了诱惑不同社会阶层所作出的广告提出质疑,他以绅士造型出现,直接锁定特定的固定消费群。许多新抽象艺术家沿袭了昆斯的做法,但是他们年轻人时尚的穿着,实在让人无法确定他们是属于资产阶级还是无政府主义!他们无限享受名与利,无视于市场规矩,还要收藏家作好心理准备,因为买的作品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可以像机器一般重复创作,所以无价之宝不一定只有一件,克隆随时有可能出现。
当代艺术的收藏有点像时尚流行,如果市场停留在固定风格上,迫不及待地寻找明日之星的艺术投资人一定会拉警报的。对艺术投资人而言,只有最新,最有潜力的,才可以满足他们的胃口。艺术退流行可不像时装换季,艺术家不可能在短暂时间内改变风格。如果今天花100万美元买的作品在几年之后只有几千元的价值,那也只能怪自己当初只顾追求潮流,忽略了艺术本身的质量。还有一个难以处理的大问题:退流行的艺术要如何处理呢?
年轻艺术家必须认清,当代艺术不像iPhone,同样款式可以卖好几代。利用灭火器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一幅画,但也可以迅速扑灭收藏家的热情。艺术风格变化万千,但是在艺术市场长久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很少有变化的。作品的内涵、视觉的震撼、画廊的推动、美术馆和策展人的关注、重要收藏家的支持,一件都不可缺。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求进步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的。在伦敦苏富比和佳士得6月的夜拍中,排名前10位的艺术家的作品占了全部成交额的73%。这前10名的艺术家,像培根、彼得·铎伊格(Peter Doig)等人具有独特风格以外,事业发展和市场占有率都是维持了许多年才达到的成绩。有多少艺术家努力了一辈子连夜拍都无法进得去,更何况争夺剩余27%的地位?
现在许多收藏家对这些新抽象已经开始觉得无聊透顶,甚至已经有艺术家以反刍的方式来探讨新抽象的未来。相对而言,具象艺术在市场上有成长的趋势,这几年来不断创新拍卖记录的铎伊格以及贺文·安德森(Hurvin Anderson)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这两位艺术家的价格已经十分成熟,必须要有相当实力才能够收藏他们的作品。刚入手的收藏家不妨留意年轻的艺术家,作品虽然还没有进入拍卖市场,但是在一线画廊已经有许多人关注。这其中有1987年出生的艾芙瑞·辛格(Avery Singer),她继去年在柏林画廊个展之后,陆陆续续有美术馆邀请,其中包挂格拉斯哥国际艺术节以及闻名全球的苏黎世Kunsthalle艺术中心。另外,1984年出生的卡提亚·诺维兹可娃(Katia Novitskova)的雕塑,在瑞士巴塞尔已经引起许多关注;1978年出生的艾拉·克鲁格里昂斯凯亚(Ella Kruglyanskaya),她有著名画廊Gavin Brown Enterprise 的推动。她们的作品除了吸引人之外,还带有社会批判的内容,兼具商业和学术性。
除此以外还有一位老前辈,1927年出生的阿列克斯·卡兹(Alex Katz)的作品风格家户喻晓,到处可以看到他的画,且受他影响之艺术家的创作,也无所不在。由于他的市场一直都很平稳,这位已经87岁的艺术家很少成为新闻人物。但是卡兹在2014年可是大出风头,欧美的个个画廊争相为他做个展。他的价格是否有一天会成长到像罗伊·利希滕斯坦的天价,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如果用最笼统的方式来定义抽象,也就是画面上的图像在现实生活找不到相同的例子,新抽象则是利用不同的材料、方式来创作。这其中包括电脑绘图、印表机生产、物理化学反应。新抽象不排除具象的符号,有些甚至直接给你文字,让你无需花太多精神琢磨画面到底在说些什么。新抽象艺术家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作品,如果运气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从默默无名到拍卖会上的宠儿。这么诱惑人的行业,怪不得有一大群年轻艺术家涌入这个新风格,在短短数年内一下子发展到第四代!
相对地,许多艺术消费者也争相猜测谁会是明日之星。有经验的艺术投资人借这个机会明争暗炒,趁机大捞一笔。问题是,这个过度发烧的新抽象,会不会烧焦了?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