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艺术内涵超前还是市场抄钱

2013-12-09 09:01:58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岩

   


《为了上帝的爱》

  一颗由白金浇铸的人头骨上镶嵌了8601颗钻石,不仅高价售出,还成了工商管理的教学案例;艺术家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最终以1.8亿港元成交,不仅成为首件冲破亿元大关的作品,而且还刷新了画家个人拍卖纪录以及亚洲当代艺术作品拍卖纪录……艺术在今天早已脱离了原有的轨迹,从古典主义的范畴衍生为一种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事件。如何解释当今的艺术行为?如何理解艺术家的“企业家”身份?又如何看待艺术市场上屡被刷新的“天价”?前不久,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成立十周年的“艺与脑——艺术管理思考”国际研讨会上试图回答这些疑问。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主任余丁教授表示:“目前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即从方法论的层面回归到本体论的层面,回归到对文化与艺术本身的反思与重新认识上。”

  “当代艺术家的企业家化已然是一个全球现象”

  艺术家成为企业家的现象,不仅在西方当代艺术界中盛行,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也很常见。达明•赫斯特就被认为是“在世最大的、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会赚钱的艺术家。MBA教师会让他们的学生去分析他的商业策略”。他最为轰动,也是最“露骨”的商业艺术作品之——《为了上帝的爱》就在一颗由白金浇铸的人头骨上镶嵌了8601颗钻石,并高价售出。

  有批评指出,“现在很多艺术家更像一个乡镇企业家,尤其是雕塑、装置和大型艺术,从国外找一个艺术概念和形式,找一批人帮他实施、生产、制作,找美术展览场地做展览,自己在媒体上出镜宣传营销,最后接待收藏家,将作品卖出去。这种企业家化的艺术家,国外也有此现象,但在中国规模更大、现象更普遍,这主要是中国的助手、空间费用便宜,社会公众、收藏家和媒体也不太懂艺术。”

  对此,来自北京大学的艺术理论系主任、着名策展人彭锋博士认为,当代艺术家的企业家化已然是一个全球现象。“与艺术学界怒视这种现象不同,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却高度重视它。被批评家们冷嘲热讽的达明•赫斯特,却成了工商管理的教学案例。在我看来,对于新生事物来说,冷静的分析胜过激情的褒贬。当代艺术家对于被称作企业家可能会心生怨恨,尽管今天成为艺术家的条件明显要求企业化的运作。在艺术家和企业家之间,存在某些有趣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已经引起了管理学界的极大兴趣,它们也应该成为艺术学界的研究对象。”

  中国当代艺术疯狂挑战近现代大师

  近年来,中国当代画作拍出高价的新闻屡见不鲜。就在今年10月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艺术家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最终以1.8亿港元成交,不仅成为首件冲破亿元大关的作品,还刷新了画家个人拍卖纪录以及亚洲当代艺术作品拍卖纪录。

  曾梵志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最后的晚餐》是他的“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代表作,内容取自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同名作品。但一位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超过无数已经载入美术史的已故艺术家们,引发了业界不同的声音。有业内人士质疑,就目前来看,当代书画千万元以下的价格更合理些,毕竟像吴作人、叶浅予、李苦禅等许多近现代大师的画价还徘徊在几十万、百万元,把当代书画炒得比古书画、近现代书画还高,明显违背价值规律。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资本追逐艺术是对艺术家在艺术史上地位的信心,和对艺术作品的认同。”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的市场专家龚继遂教授分析表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20年来这种蓬勃兴盛的发展,和西方收藏史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它非常重要的一个主导性动机是投资和盈利。“不同的投资人,根据自己不同的投资策略、文化定位等因素导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分析持有完全不同的方法、建立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因此,对当代艺术看好的说当代艺术还会持续上涨,唱空的说它是一个泡沫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艺术管理研究的学术性和中立性是一种挑战。”

  “艺术管理”能阻止“艺术终结”吗?

  传统的艺术运作方式或者说是传统的艺术观念,是不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正因为如此,“艺术管理”这一概念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态势本身所推动产生出来的成果。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指出,在艺术理论领域,美国着名艺术史家阿瑟•丹托先生的着名的论题——艺术的终结,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的转折。如今,艺术领域当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无不跟社会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潘公凯院长认为,当今艺术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它周边所存在的艺术界,即艺术运作的机制来界定艺术本身。“那么像这样的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的提出,也恰好为艺术教育学专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艺术管理这个专业的产生,它在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发展壮大,就是跟艺术本体的巨大变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这个专业本身就是艺术本体巨大变化的产物。”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