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什么?权力又是指什么?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又代表着什么?
前不久,一个以“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为名的2011年度颁奖典礼在京举行,部分艺术家代表、艺术经纪人、拍卖行舵主、画廊等艺术机构掌门人齐聚一堂,主持人鲁豫和部分当红影星的到场更是成为此次活动的看点。据说,会上颁布了由“专业评审团”评选出的15个年度奖项。
而当笔者看到“权力”二字时,顿生疑惑。据主办方解释,这个“权力”指的是“榜单中的入选人物均在本年度乃至更长久的时间段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界格局变化造成重大影响,为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在整个社会层面发挥综合实力,使中国当代艺术影响力突破行业局限,多维度地引发社会关注,展现多层次的魅力”。但倘若仔细推敲,便觉得这种解释牵强附会,甚至有指鹿为马的嫌疑。权力是一种社会能力,区别于自然力、机械力和诸多物质力量,诸如党权、政权、军权、财权及各行各业享有的有限制和支配对象的权力等等。而在主办方的解释中,其关键词实际上是“影响力”,笔者不解,难道影响力就等于权力?主办方的这种解读只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反映了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精神;第二,这也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国民的权力膜拜情结。
如果从权力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历史,一部中国历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权力发展的历史。从宫廷斗争到朝代更迭,从农民起义到反侵略,整个历史社会就像个权力更替的万花筒。甚至从历史的个体来讲,尤其是在古代,也是充满了权力的历史。过去我们常常以为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飘逸、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脱俗,以为他们视官场,视权力为粪土,后来才知道他们比其他人更羡慕有权者的威风和奢华,更渴望拥有权力,加入有权者的行列,只不过是在权力之路上折了腰,最后才不得不无奈地选择漂泊沦落江湖。直到今天,在号称民主自由的社会里,国人的这种意识仍然不减当年。为什么那些在荧幕上被翻拍了N次的清宫帝王戏,观众总是仍然百看不厌,好评如潮?除了其他原因,我想还和它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有关,这个基础就是国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权力意识。这或许就是在升官发财意识深刻发酵的官本位社会里的一道独特景观。这个所谓的“当代艺术权力榜”也正好迎合了艺术家的这种心理,满足了他们内心的权力欲望。
其次,榜单经济,这种权力榜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市场和商业行为。据笔者了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以它的大学排行榜而闻名,据说其每年有一半的利润来自于此排行榜,每到发布排行榜的这期杂志出版之时,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总会把杂志抢购一空。著名的胡润排行榜,其杂志广告就基本被昂贵的豪华汽车、高档手表、艺术品收藏、豪宅、游艇、高端葡萄酒和白酒等占用,这些品牌不一定都上榜,却都为排行榜贡献了巨额广告费、冠名费。如今,艺术圈也开始争相效仿,并且乐此不疲。艺术权力榜或排行榜的链条是制榜机构、艺术机构、艺术家、批评家、学术机构、企业等,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然后每个人都在这个榜上瓜分自己的“领土”。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赢家,都能分得一份自己想要的蛋糕,至于其中的利益分配,我想这是不言而自明的。艺术权力榜或排行榜的盛行,说明了艺术市场需求的旺盛。所以,这些所谓的艺术权力榜或排行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市场需求的供给,我们应该以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它们,不要妖魔化。
我记得去年某知名网站也曾搞了个“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曾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此次评选活动存在操票造假的行为。据说,当时原本获得高达5000多选票排名第一的某艺术家被莫名其妙地删除了,被踢出了评选名单。原本也应获第一的“三影堂”,在随后的榜单中也落到了嘉德之后。个中原委,是真是假,笔者无从考证。但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要过分地迷信排行榜。排行榜的权威性从何而来?评选的学术标准是什么?专业评审团由哪些人组成?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多大?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一些问题。而且笔者以为,给“艺术”排资论辈其实本是一件挺荒谬的事情。艺术的发展本身是动态的,尤其是当代艺术,它是进行时,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之中,它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包容性。就像凡·高生前穷困潦倒,无人问津,死后才为世人所推崇一样,许多当代艺术作品还有待时间和历史检验。任何匆忙对当代艺术进行下定义、下结论的做法都是操之过急与急功近利。艺术当然与权力无关,把这两样扯在一起,不是忽悠,就是游戏!
(作者系湖北美术馆研究员)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