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国美协在中央美院召开了实验艺术成立大会,自此,实验艺术有了官方机构,似乎变得名正而言顺。某种意义上,时下美术学院设立的实验艺术专业被视为开设当代艺术课程的代名词。
实验艺术的特点就是实验性,自我的首要要求就是打破既有一切艺术的界线,探讨艺术的边界和可能。甚至说,实验艺术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艺术,它永远在进行中,它的所有过程即“结果”。实验艺术反对一切对艺术尤其是对艺术思维自由表达的限制,因此在实际操作层面,实验艺术又体现为打破一切学科界线,不受材料语言限制,一切都能为我所用。实验艺术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它力图打破一切对艺术自由表达的束缚,诉求对艺术理解的未知。从这一点说,美术学院设置实验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美术学院发展至今,学科分类、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由此,各专业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的单一化不可避免。实验艺术恰恰要求打破学科的局限,打破单一化的专业思维模式,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手段来创作作品,表达观念,这和当前美术学院按工业标准产品化的生产模式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实验艺术专业打破了现有美术学院学科格局,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当前的美术学院教育制度,冲击当前美术教育理念。这是一个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实验艺术是否需要专门设置成一个专业?
当实验艺术成为美术学院众多专业中的一个时,它与油画、雕塑甚至空间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并无二致。实验艺术的学科化,就等同于实验艺术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即实验艺术沦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而不是创作思维。艺术学科的专业化,规范化,单一性,这恰恰是实验艺术所要打破的,这也是实验艺术存在的根本理由。正是由于目前社会分工的细化,艺术学科的细分,造成了艺术教育的知识化和艺术表达力的偏狭,门类艺术之于社会越来越不能提供一种思想和创造力,实验艺术才有了存在的理由,因为实验艺术的使命,就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思维的创造力给解放出来。
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实验艺术工作室,美术学院以一个工作室的名义参与学院的教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不同的思路应该是可以的,但是2007年在实验艺术工作室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实验艺术系,现今,实验艺术系与其他纯艺术系别等级上已无差别,本、硕、博三个层次无一落下。至此,实验艺术在中央美院能够提供的实验艺术的思维方式已令人生疑,因为它越来越依靠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且力图打造一种实验艺术的教学模式,模式化、规范化的结果就是实验的终结,如此一来则实验艺术之实验精神全无,又何来实验艺术一说,至多不过是中央美院增加了一个以“实验艺术”命名的系别。
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被习惯性的批评为体制“招安”,实在不得要领。如果略查这个委员会人员的身份便不难发现有多少人不是已经在体制中的,有多少人没有体制所予的官阶头衔?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本来就是体制内部自己玩的事,只不过由于里面有些委员现在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有人便看不过去。当代艺术家进入体制并不一定是坏事,人进了体制艺术思维还在体制外便亦能创作出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最可怕的不是当代艺术家被招安,可怕的是艺术家的思维被招安,艺术家的思维体制化,艺术家的思维一旦被招安,体制化,无异于宣判了自我艺术创造力的死刑。于是之,我们再看看那个实验艺术委员会便会发现,哥俩关系、师徒关系比比皆是,这种讲门第,讲师承,讲派系的委员会本身就不“实验”,因为它的内部设置已经僵化,固态,规范,完全限制了可能,没有了对可能的诉求,实验艺术委员会的“实验”又从何谈起?
实验艺术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而非一种艺术样式,事实上,也不存在一种叫实验艺术作品和实验艺术家的东西,既然没有实验艺术家,实验艺术委员会也就有名无实。只可怜中国美协的实验艺术委员会糟蹋了实验艺术之名,切莫以为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做的艺术就是实验艺术,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就是“实验艺术家”,实验艺术反规范,无定式,永远指向艺术的未知和可能,拓寻艺术的边界。实验艺术学科化专业的设置,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对一个从事实验艺术实践的艺术家而言无异于作茧自缚,真正的实验艺术实践者不会把自己创作的艺术看成是“实验艺术”,也不可能白痴到把自己标榜成“实验艺术家”,更不需官方来设立委员会学院来设置专业,以达到身份“权威”、“合法”的目的,因为一旦他这样做了,他的实验思维就死掉了。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