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挑战你的认知

2010-11-29 09:09:50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昕

   

  看到这个由一片片曲回弯折的铜皮构成的“一团纷乱”的东西,你会不会打量几眼就掉头走开?因为“看不懂”。如果此时瞥见它旁边有块牌子,牌子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们把夏阳用金属片做的‘毛毛人’叫做雕塑,但这些雕塑显然与我们日常见到的雕塑不一样,那一片片曲回弯折的铜皮,与其说是煅铆的痕迹还不如说是水墨的笔意。面对夏阳的‘毛毛人’,猛一看精神抖擞,再一看若有若无,静下心来再看看,会感到趣味无穷。这就是艺术之妙,妙在似与不似间。”你会不会因此生出多看它几眼的兴致?尽管“还是看不太明白”,但借着说明文字的提示,你至少看明白了几点:雕塑也可以是这样的;雕塑的形式比印象中的更加多样,创作者不断弄出“另类”的形式挑战你的认知,使你的认知更丰富,也促使你的认知态度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所谓艺术欣赏能力,或许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的。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相比往届有了一个重要变化:展品说明不再缺失。本届每件展品所附的标牌,不仅有名称、作者、作品类型等基本要素,更有了创作理念阐述之类,详尽的有两三百字。双年展展示当代视觉艺术的探索性作品,大多“另类”、“令人费解”,“离普通观众比较远”。给展品加说明,是主办方试图在“前卫艺术”与观众相对保守的认知习惯之间进行沟通的尝试,让观众多少看到点“门道”,有一些收获。这其实是在提升双年展的社会效益。

  展品说明,也有“看不懂”的

  在5个大小不一、姿势不同,但都光着身子的胖子雕塑旁边,有这样一段说明文字提示你:“这个胖子是不是我的影子呢?艺术其实就是现实的影子。肥胖对于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是不是代表了过度的索取和消费?是不是代表了离健康、朴素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喔,原来如此,看懂了。

  一组在柔和背景光线下呈现出各种姿态轮廓的人物剪影的说明,提示你循着这样的思路“解读”:“‘虚悬’的状态是‘有’还是‘无’?奥诺黛拉给出的答案是难以确定的,因为她的图像并不指示明确的情境和物体。一个舞者的剪影在强烈的聚光灯下似乎有着激荡的灵魂,然而往深处看去舞者却没有实在的身体,因为他的身体是由无数的其他物质虚构的。”嗯?这段文字有点飘忽,看不大懂。

  另一个展厅里,几件展品穿插着陈设,而展品说明并排挂在同一面墙上。其中一张告诉你“重要的不是干什么,而是知道怎么干。因为怎么干是一个及格线。”“视觉经验不仅仅是美术的经验,而是被视觉‘训练过’的经验,它常常给人的思考以暗示,进而左右着人们观看世界……”另一张说明则提醒你“任何东西在这个现场都会被吸进去产生意义,而这个时候,所谓的作品是被稀释,甚至消失掉的。”“很难分清作品之间的边界,它们彼此联系着,我认为所有这些物跟我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啊?这回不只是看不大懂了。跟记者一样,许多人盯着展品和展品说明来来回回看了又看,还是辨不清哪张说明对应着哪件作品。也许,想把它们对应起来,恰恰说明了“不懂”?迷魂阵啊!

  通俗易懂,效果反而令人担忧?

  “撰写展品说明,可视为艺术普及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从美术馆的角度说,自然希望能有更多展品为普通观众所接受、所理解。”本届双年展策展人高士明这样说。不过他告诉记者,他们对撰写展品说明并没有设定什么标准,结果那些文字“自然地”分作两类,一类是通俗易懂的,直白地解释了作品在表达什么;另一类诉说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或是艺术理念。“不一样的展品说明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恰恰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当代艺术本身不正是多元化、多义性的吗?”

  有一种观点,通俗易懂的展品说明的效果反而令人担忧。观展时,有一种“不良习惯”在许多观众心里作祟,“一接触艺术,立刻期待被告知,这是惰性。观众应该先用身体感知、体验,理清耳朵听到了什么、眼睛看到了什么,调动起所有联想。国外有不少当代艺术展览,是完全不附展品说明的。对作品的多种解读或许比单一指认更具意义。”在高士明看来,展品说明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提供引导,而不是现成答案。欣赏艺术就像猜谜,猜的过程最是妙趣横生,如果答案就写在旁边,这个谜便索然无味。况且,艺术阐释本无标准答案,又或者,艺术根本无需阐释。

  所以,尽管展品附加了说明文字,他也不建议观众急着去看,先要自己猜谜,然后再看———如果你的想法和说明一致,可以窃喜一下;但“一致”的可能性很小,将自己的想法与说明里的不同说法作比较,乐趣更大。

  不过,也有学者不认同他的部分观点。他们认为,既然艺术需要普及,美术馆是艺术普及教育的场所,展品就应该附加说明,而说明文字就应该写得清清楚楚,告诉人们作者的意图或是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告诉人们可能的理解路径;还可介绍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独特之处。国外一些展览不乏给展品配上长达几百字说明文字的例子。当然,说明文字也应该避免给观众造成“单一指认”和“标准答案”的错觉,以免妨碍他们的自由联想;针对国内观众“立刻期待被告知”的普遍习惯,甚至可以在说明中明确作出提示———在艺术普及教育中,这比引导具体欣赏一件作品更重要。至于“无厘头”似的难懂的说明文字,专家摇头:这对观众并无意义,不写也罢。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