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本色·亚赫宁——悲剧意识作品的个案分析

2009-11-23 13:13:30来源:美术报    作者:

   

作者:马小依

    在艺术家亚赫宁身上,拥有一种敏锐的创造思维与探索意识,他善于按照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去构想一种独特的存在,让个体在艺术的透视镜中得到无限的放大与延伸,纠缠着虚构与离奇、夸张与荒诞,亚赫宁的作品的确有些特立独行的味道,他习惯颠覆已有的观念,从视觉到内涵上表现出一种与常态不符的精神特质。

    亚赫宁,是一个涉猎油画、版画、插图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画家。1945年生于列索扎活斯克市,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德国、法国和中国等地举办过40次个人画展,参加俄罗斯和世界范畴的画展400余次,1993年起任国际艺术节“从先锋者到今天”美术策划,后任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等职,1998年起任工艺美术学院版画教研室主任。可以说,亚赫宁的作品是对象征主义流派在当下的继承、发展与延续,他继续保留了那种重视“心源”的主观感受,以个性语体切入现实,抽离出“暗示”与“象征”并举的画面内涵,以丰富多变的寓意尽可能地展现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形态的精神世界。

    把握时代脉络,直面人性困境,是亚赫宁对当代象征流派在新时期的探索与思考,在选择人性悲剧这种较为宽泛又不易把握的题材时,亚赫宁没有选择呆板、枯燥的说教,而是表现出一种语境的亲历感,他制造的交织梦魇与地狱,神秘与黑暗的幻境都力图表现思想的“在场”,“知觉”的内涵。具体看来,“知”包括三个层面:曾经发生苦难的“感知”,忧患未来的“认知”,以及当下世界矛盾纷争的“深知”,正是源于“知”的体味不断深入,继而表现了“觉”(主体的反思与觉醒)。所以,亚赫宁画笔下的“知”表达了一种世界观,呈示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而“觉”则是方法论,意味着自省与拯救。亚赫宁之所以要把人性的伤疤反复揭开,做清晰放大的呈现,就是要把人类在肉体上承受的伤痛到心理上担负的创痛变为一种共有的“知觉”经历进行体验,唤醒人们的良知:罪恶意味着灾难,悲剧意味着毁灭。

    在画家的作品中,会经常塑造一些形态奇异,造型夸张的形象,亚赫宁善于以此抓住观者的好奇心,在处理人物关系时,让形象置身于略显神秘、荒诞的整体氛围中,制造出孤立无援的孤独感与恐惧感,在强化个体的危机意识时,也强调了某种心里的暗示,将微妙的情绪有序地连结在一起。这些表情不是简单拼凑起来的意象元素,而是努力形成和谐的语境,在统一的气氛里,实现从“此”形象到“彼”形象之间的相互呼应,共同完成情感的迁移,时空的转化,展现时态的跨度与跳跃,在情境上呈现出一种穿视宇宙万象、芸芸众生的内在回声,引起情感的联想,心灵的纠结。《射击》、《人群中的自由像》、《之间》等作品大体都具有这种共性。

    就语体本身来看,这些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善于把各种意象元素概括、提炼为符号形式,并形成它在视觉画面中的象征意义。构成艺术空间的任何物象在画家“迁想妙得”的作用下都具有它存在的寓意与价值。例如《会战》中“剑”意味着战争与屠杀;《自由的爱情》中“脸庞”成为了掩饰心灵的面具;《两个十字架》中“十字架”成为了捆绑自由、束缚思想的工具……当然,在这些象征题材的作品中,最具典型意味的要属《哀悼》系列作品,画面以一双硕大的“眼睛”承载生命的主题:与周围大小不一的“眼睛”相互依衬,放大的瞳孔直视前方,似是宣告某种命运,似是接受死亡征兆的来临。或许,画面里的“眼睛”以及“泪珠”的描绘实则是勾勒了一种带有复杂情绪的人格特征,有信仰却没有立场,在“哀悼”的忐忑与不安中,一边后退,一边坚守最后的底线,既有不能脱离现实的无助,也有对未来的希冀与幻想,情感的交集在目光中定格,逐步还原了最为本真的人性心理:脆弱、不堪与故作坚强。

    此外,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生命符号营造出的情绪状态类似于“集体的无意识”,在借助“战争”等外在因素的催化时,这种倾向更趋细微。《会战》、《殉难地》、《请寻找一个女人·战役》等作品中,亚赫宁诠释了一种生命精神的缺失。画面主旨也相应地由战争悲剧带来的戕害渐变为人性悲剧带来的绝望,人的坚韧、顽强、不屈显然已被悲恸、麻木、漠然所替代,精神意味得到了微观清晰的显现,因而,对人性的救赎成为了回归本体重置生命权利的一种考量,在直指善与恶的思辨中,也在反思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本意到底是什么?

    可以说,亚赫宁善于在看似混乱的语言形式中把握内在规律,以“散乱”求得表现的自由性与张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以合乎动态的、鲜活的创作法则进行新的建构,打破了因循守旧的绘画程式与学院派特征,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多变与神秘感,使得象征主义画家在“预言”与“已知”中不断筛选并完成心目中的主题设定。这种难度显然不是体现在纯粹技法范畴的,而是怎样通过对一系列艺术思想的反复加工捏合完成对特定形象的塑造,以表现何种艺术理念与美学态度,这显然已摆脱了摹写的局限,而进入到强调心灵体验的精神中去。

    同时,亚赫宁的象征主义风格保留了形式感的华丽,在《鸡皇后》、《鸡皇帝》、《公鸡与其他》中,用极其细腻、繁杂的色彩笔触表现出绚丽华美的视觉效果,抽象而热烈,装饰性极强;此外,人物肖像《薇拉》、《卡·古波林肖像》也各具情致,注重神韵;《双人》、《收藏品》甚至让个体具有了两个或者多个头颅,以表现人性复杂、隐秘甚至相互冲突的多重心理;而在《坐椅子的自画像》中画家运用了单色块的蓝、红、黑、白作为平面背景,衬托画面中心的主体,构思精炼新颖,个性奇特,耐人寻味。

    亚赫宁,是一个充满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的画家。他用不同寻常的视角探求艺术的本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先锋者”的敏锐洞察着当下现实,在融通文化、信仰与情感的支点上,以象征手法为基调,彰显出悲剧意识作品的持久魅力。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