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君
从事艺术批评的年轻人,可能每天都会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艺术信息。对当代艺术研究人员来说,快捷地掌握更多资讯是必要的功课。艺术网站的迅捷让我明显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到最新一期刚印出来的杂志,翻看其展览信息栏,也会觉得展览信息过时,因为艺术网站早就发上去了。我想建议,杂志已经没有必要再浪费版面设展览信息一栏,而是应当设立对展览的深度评论栏目。
因为现如今艺术机构或策展人筹办一个展览,虽然已不算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也费工费财不少,事后各方都会希望看到对展览的真实反响。但目前的情况却比较惨淡,展览评论甚至还不如艺术传媒不够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尽管现在每天都有新的展览开幕,但几乎很少会有展览得到学术界公正独立的评价和专业讨论,原因是纸质媒体和艺术网站对展览评论的鼓励不够。其实纸媒和网站完全可以分工合作,网站主要负责最新展览信息的动态发布,纸媒则可侧重对展览的深度评论。
这里同样涉及到资本的问题,资本不仅对艺术,同样对艺术媒体也会产生危害。先进艺术杂志表面上一片繁荣景象,仅北京有刊号和无刊号的艺术刊物就近二十种,当前的竞争已经很激烈,日后会更加惨烈。最关键的是:多数刊物的创办不是出于学术目的,却打着学术的旗号赚取版面费,因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尚未崩盘,刊物现在进入还可以搭一趟末班车。资本的投机使得媒体急功近利,艺术机构或艺术家买版面作广告,杂志得到直接利益后不愿意再用版面或倒花稿费作“展览批评”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艺术刊物主编的工作也变得比以前艰难和复杂很多,他需要协调学术版面与商业版面的比例,甚至必须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找艺术家拉广告,为出资方赚钱。大量新进入的纸质媒体,尤其是无刊号杂志,即所谓“直投”杂志,并没有彻底解决销售和发行渠道的问题,杂志印出来之后大量库存或被随意分发掉,很多在上面买了版面作广告的艺术家不知道杂志究竟流向何方,广告效益怎样。
传统杂志还面临着艺术网站的冲击,首先是纸质媒体出版周期相对较长的问题。我感受较深的是:有些话题或事件的评论讲究时效性,等杂志出版,话题已冷却,批评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现在也有些杂志刻意缩短出版周期,由双月刊改成月刊,甚至双周刊、周刊,以保持杂志的及时干预性,但周期缩短,从业人员工作量急剧增大,杂志内容不免滥竽充数。杂志最珍贵的品质是干净精致,经编辑之手,杂志呈现出适度的学术气息。
电子杂志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因为它操作方便,发行周期可任意控制,另一方面它可以缓解网络资讯繁杂以至于让人无所适从的局面。电子杂志主要是选择网上已有内容编辑成册,在学术约稿方面没有优势,最严重的问题是中国现有的电子杂志往往是大杂烩,缺乏学术立场。其实无论杂志还是网站(包括综合艺术网站),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倾向性基于学术立场,而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理。当前纸质媒体在学术立场方面的建设颇有成效,主要体现在每期专题稿的组织,能显示出杂志的倾向性。但最近专题的形式也出现了问题:专题容易撞车,经常几个杂志都在讨论同样的话题,话题泛滥使话题的讨论变得庸俗。
艺术媒体相对于其它社科媒体,内容审查方面的压力较小,但还是有一些杂志(尤其是官方色彩重的艺术刊物)会不时收到上级主管部门对某期内容倾向不满的书面警告。意识形态对艺术媒体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但目前学术杂志面临的更大危机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而言,艺术的评价权已经不再属于杂志,也就是不再属于批评。资本暂时夺走了艺术的评判权,媒体和批评成为艺术品交易系统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原本在同一条船上的批评与杂志,其紧密关系在资本的干预下也分离了。
20世纪80年代艺术杂志和艺术编辑敦促批评家特立独行地进行批评的传统已经丧失,现今批评家的文字基本上靠道德和良心约束,但在资本对个人的巨大诱惑面前往往不太奏效。此时处于同样状态的杂志应当与批评重新建立联合战线,在学术上相互支撑,因为唯一能与资本对抗的就是学术了。尽管大量的杂志已向资本投降,做资本的奴才,但不久后必会成为历史的垃圾,少量有脊梁的杂志是当代艺术未来的希望。
艺术网站也存在一些问题,最近萨奇网站关注率较高,主要是机遇Your Gallery概念,我已经在上面看到有很多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年轻人上传了自己的作品及相关资料。互动、自助等网络媒体方式,当然不是萨奇网站的发明,艺术家们主要看重的还是萨奇画廊在销售和收藏方面的专业声誉。艺术网站的优势在于互动参与,出问题的地方也是互动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在Art—Ba—Ba等社区型网站充斥着恶意的辱骂,对帖子的内容极少正面回应,搞得专业人士都不敢上去贴帖。
[NextPage]
网络匿名诱导艺术网民口无遮拦,放弃公共理性。如果网站人员进行技术管理,比如删帖或屏蔽,又会引发更恶劣的辱骂。而且涉及到人身攻击的言论,在现实社会中又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对网站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我个人认为:网络的开放和对话是大方向,不能因为辱骂而重回管制和封闭。
可见艺术网站的建设同杂志品牌的经营一样,需要长时间的打磨,主要是要培养一支可靠的艺术专业和技术专业团队,艺术网站不是简单的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就可以维持和建立学术声誉的。吴鸿在艺术网站建设方面如此成功,除了他对怎样做网站了如指掌(可能国内没有人比他更懂艺术网络媒体),再就是他很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
所以人是艺术媒体界最重要的因素。国内现在有很多艺术媒体(不仅网站还有杂志)都在招人,但经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法招到你称心如意的人,尤其是高质量的编辑。我看现在国内顶尖的艺术媒体编辑,大多没有经过传媒方面的课程训练,因为媒体经验是实践性质的,完全可以在实践中积累。艺术媒体不同于大众媒体,它更需要当代艺术的专业知识。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