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琳琳
从2004年1月到2009年1月,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指数增长了583%,印度增长了957%。和中国一样,很多印度艺术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日以继夜地赶制作品,但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只是“行活”而已。
“从纯艺术角度来说,印度当代艺术比中国的有味道,很多超现实主义作品非常有异国情调,西方人很爱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王镛告诉《新周刊》。2007年开始,印度艺术以非常猛的势头崛起,价位和口碑都拼命往上蹿,不让中国艺术专美。
西方人喜欢中国艺术,因为对神秘的东方国家充满好奇。而在满足这一点上,印度艺术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色彩浓郁,又有很深的哲学观念在里头,按照艺术家穆克基的说法,印度艺术就是马蒂斯与莫卧儿的结合体。
印度艺术崛起
整个8月份,中国公众都可以在上海欣赏“印度现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印度当代艺术展”。这不是印度艺术第一次来到中国,2008年,阿拉里奥画廊就曾将印度一线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引荐给中国。但这次展出无疑是时间表最合适的一次,此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已将宝莱坞歌舞好莱坞化,深目消腮的黝黑脸膛和浓艳的印度风味都是这一季的新流行。侯赛因、苏扎、泰伯·梅塔、阿杜·都迪亚、巴哈迪·科尔……随着印度现当代艺术的走俏,这些名字也变得炙手可热,他们的作品出现在纽约、伦敦、香港与迪拜,售卖西方人眼中的异国风情。
与中国艺术界的成名艺术家一样,印度当红艺术家苏伯德·古普塔也是F40,由乡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化与国际化潮流影响下从事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价格在短短4年间飙升百倍。2005年,古普塔的绘画作品《渔民》在苏富比只拍了1万多欧元,两年后,没有13万欧元根本不可能买到他的一片纸。从绘画思想到表达方式,苏伯德·古普塔都已经是西方认可的成功艺术家。与他类似的38岁女艺术家密苏·森,依靠纽约和苏黎世的画廊致富,出名后,她过上了和村上隆一样体面的生活,经常在海岛和山顶消夏数月。
印度的普通百姓生活艰苦,1/4的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印度也有很多百万富翁,他们非常热衷赞助艺术,过去几年印度当代艺术在国际上表现突出,知名度提升,海外的印度富商也累积了足够的财富,购买艺术品成为他们的爱国之举。当然,因为印度当代艺术的价位整体偏低,精明的商人自然也会将这看成投资之一种。
印度有很多画廊,艺术市场也运作了多年。在拍卖市场上,印度艺术是继中国当代艺术之后的又一个兴奋点。权威艺术网站Artprice的报告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从2004年1月到2009年1月,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指数增长了583%,而同一时期,印度当代艺术增长了957%。
与中国当代艺术较劲
西方人乐于见到与自身文化风格迥异的表达,不管来者穿旗袍还是穿纱丽。“印度现在”策展人斐安娜在印度与中国多年,这两个国家对于来自加拿大的她来说都是文明古国,都在进行城市化与现代化扩张。但作为西方人,她并不能分辨两国国民性格的微妙差别,也不能完全理解两国从其他领域一直延续到艺术上的比试和较劲。
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中一些人认为印度当代艺术将取代中国当代艺术。印度当代艺术就像上升期的过山车,10年上涨了30多倍。2008年,佳士得印度现当代作品的全球销售额达到4200万美元。纽约苏富比也成全了印度当代艺术,一场印度艺术专场的成交额就达到510.6万美元,成交率74%。而这一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跌至低谷的一年。在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上,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之二》只拍出了《血缘:大家庭三号》价格的一半,曾梵志高调推出的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竟然流拍。有人甚至认为,即使中国当代艺术卖得起价,也是因为这个市场上的投机者太多,相比而言,印度艺术市场的环境更健康。
另一些人更看好中国当代艺术,认为其与印度当代艺术早不在一个层次上。同样是在苏富比,2008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春拍收入是2007年纽约秋拍印度当代艺术收入的10倍有多。《时代周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市场。而印度似乎还在依靠美国的支持和本地买家的爱国心获得市场。
印度当代艺术强在哪里?
千万别小看印度当代艺术。
虽然印度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受西方影响比中国还重,但它始终没有完全割断和传统的联系。印度教在印度的当代生活中是活的传统,80%以上的居民都是印度教徒,他们的行为方式、艺术思维都受传统支配,这一点,艺术家也不例外。王镛告诉《新周刊》,印度艺术家所做的观念艺术内涵深奥,他们关照的不是社会观念,而是哲学观念,比“阴阳”和“道”这一类观念深刻,也更让西方人着迷。
[NextPage]
英国人将维多利亚学院派写实主义移植到印度产生的印欧学院派,对印度当代艺术的影响较大,但是并不深。因为印度的艺术传统是偏向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的,和欧洲的现实主义有很大差别。而且在20世纪初期,印度兴起了“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更加使艺术回归传统。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艺术摆脱了印欧学院派的单一模式,开始对西方的现代艺术进行多向选择。王镛说:“当时,很多印度艺术家到欧美留学,他们中很少有人学习西方古典艺术,大多选择西方现代艺术。直到现在,印度艺术的主流还是表现主义。”
从50年代的表现主义、6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70年代的抽象艺术、80年代的具象艺术回潮,再到90年代之后新口旦多罗艺术进一步发展、装置和影像开始流行,印度艺术很好地继承了本国传统,又将西方艺术精神融汇在内。雕塑家卡普尔就是用抽象艺术表现口旦多罗观念的大师,他的装置是当代数一数二的艺术品。
王镛认为,印度艺术家的整体素质很高,“上了大学全是英语教育,所以接受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特别容易,而且他们对印度古代传统也特别熟悉。”80年代,王镛在印度进修,看到美术学院的学生写生时都不照着模特画,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随便画。“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素描不好,有的水平也不错,画一个抽象的构成,结构、效果都特别好。”
同病相怜两兄弟
印度艺术还很有后劲,这已成为中印收藏家的共识。随着各种艺术机构的不断推介,印度当代艺术几番在中国的画廊、艺术展会、拍卖会高调亮相,正成为中国收藏家国际藏品的一部分,也是博物馆、艺术基金的目标。
在印度,热钱也不少,艺术品市场同样持续升温。艺术家的身价越来越高,但他们也开始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正沦为商品。和中国一样,很多印度艺术家在利益的驱使下日以继夜地赶制作品,但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只是“行活”而已。
资本的进入使印度的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也让整个氛围空前浮躁。
和很多其他方面一样,印度正努力在艺术领域赶超中国。印度人很自信,认为自己还处于艺术市场发展的初期,认为自己更艺术、更具原创精神,升值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然而,这种自信,如策展人斐安娜所说,是来自西方人的判断。国际藏家是印度艺术圈最炙手可热的人,可是,国际藏家又怎么看印度当代艺术?
2009年6月9日开幕的瑞士巴塞尔博览会,据说是金融危机之后一次非常理性、成功的盛会。有钱但无处投资的收藏家们,成打地购买价格合理、品质又有保障的艺术品。然而,在博览会的展台上,中国和印度当代艺术的存在感都微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巴塞尔的金主们兴冲冲地浏览、购买、派对,似乎已经把印度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一并抛在脑后。他们灰心地发现,也许大家都是西方收藏家扩展投资品种的尝试,从未进入必买清单。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