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雪梅
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的开幕式晚会因为下雨延迟了两个小时。鄂尔多斯的百姓倒是见怪不怪。据说,这些年鄂尔多斯只要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必然会下雨,这对于一个相对干旱少雨的城市来说,真是难得的甘霖,于是大家自我安慰地把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看作是一种祈雨的仪式。
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就应该如甘霖一样,润物细无声。
和许多地方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一样,鄂尔多斯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即所谓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它的煤炭资源占了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则占了三分之一,还是世界羊绒产业中心。如果追求可持续发展,光这些资源或许就可以支持这城市上千年。现在它每年的GDP增长都在全国的三甲之列,但即使以这样高的增长速度,这资源也可以撑得上几百年。对于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后发的中等城市,在经济上大家所能做的是放慢脚步,不要竭泽而渔。
仓禀实衣食足之后,自然该文化粉墨登场了。所以对于鄂尔多斯来说,选择“经济搭台”让文化来唱戏再正常不过了。
亚洲艺术节就这样与鄂尔多斯不期而遇。
于是我们看到了气势磅礴的耗费千万的开幕式晚会,看到了花费近亿元打造的七大文化标志性建筑,看到了略显空旷的“主题”公园,看到了冠以“国际”的美术大展……
这样的魅力令人赞叹。然而,从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亮相里,我们却也看到了一个城市的焦虑和一个城市的野心。
经济发展的太快,文化却乏善可陈。投入大量的资金固然可以弥补过去对文化投入较少欠下的帐,但并不能指望百姓的生活也在短期内变得有文化,这就如同种下一棵树,你不能指望一夜之间便可绿叶成荫。
比如在亚洲艺术节开幕式的现场,旁边的两个女孩子完全不关注其他国家的艺术表演,一直津津乐道于主持人的服饰、毛阿敏的老公、周杰伦的裤子……我忍不住问她们,是买票专门来看演出的吗?她们不不屑一顾地说:“这演出我爸是出了钱的!”于是我知道她们父亲的单位是演出的赞助商。
说起来,文化的建设尤其不能立竿见影。如果政府总是选择最容易见成效的文化工程来做,并不打算做更多普及和提高文化水平的、似乎永远看不见成效的工作来做,文化的土壤永远是稀薄的。
光靠几个大型的文艺活动并不能增强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反倒更能暴露一个城市的饥不择食。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的艺术节至少有1万多个。通讯和交通的便利、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都无形中推动了艺术节的发展。艺术节不再只是为少数文化人服务的时尚,它正逐渐变成地区或国家营销策略中的关键因素。而且不论是高度发达的国际化都市,还是区域性的大都市,以及快速崛起的中等城市,都想通过主办节日催生出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和形象。
艺术节或许可以作为城市再定位的契机,同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找寻出更好的出路。但如果仅仅是没有特色的花团锦簇的大拼盘,是国际流行的各种元素的简单组合,当绚烂的烟花在城市上空散尽,当如潮水般涌进这个城市的人潮水般退去时,艺术节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又能是什么呢?
其实以经济来搭台的文化大戏更不容易唱好。毕竟创出一个和鄂尔多斯羊绒衫类似响亮的文化品牌,需要走的路也许更远更长,而要涵养一个城市的文化更是焦虑不得。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