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当代艺术比电视更需要“收视率”?

2009-08-14 18:38:36来源:艺周刊    作者:

   

作者:陈晓峰

    多少职业艺术家梦寐以求能够在双年展这样最具学术号召力之一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但是这样很可能决定艺术家命运的资格却让策展人似乎“轻易”地给了一个非艺术家身份的“范跑跑”,虽然不至于轩然大波,但是至少改善了公众对艺术的思维方式。

  将“范跑跑”纳入到当代艺术现场,引发中国的当代艺术范畴以及核心价值等问题的讨论,看来来得正是时候。网络论坛上有人愤慨的留言质疑,“这是798在炒作,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到了崩溃的边缘,真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先回放一下,“范跑跑”在7月28 日成都双年展上亮相的处女作品——《谈谈教育》,表现形式是行为艺术,表现的内容是,在现场他搬个板凳唾沫横飞的开讲被认为是废话性质的“范式箴言”,随后“范跑跑”还在8月份朱其担任总策划的北京798双年展这个更具焦点的舞台上表现他的行为作品……

  这个看似在艺术界见怪也不怪的时刻,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却有着某种信号性的意味,双年展的舞台见证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成为艺术家角色的全部过程,以及带来的话题与讨论。此事件还可以进一步解读为:可能标志着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再次接轨上基于目前中国社会土壤产生巨变的新现实?

  当代艺术看上去正在抹去社会既定角色的边界。比如往常出现在社会新闻的著名的范跑跑,现在在策划人的包装下一脚踏入了艺术界,它的最新身份是艺术家。798双年展请出范跑跑,自然成为艺术界聚焦的话题。

  也难怪经常关顾各类艺术展览的王先生发出感慨,为了制造话题,讨好公众,当代艺术比电视还需要“收视率”。

  “范跑跑”事件至少提示我们这样几条信息与对应的问题:一是当代艺术对公共话题人物的题材利用正在强化,成为明确的事实,是否意味着艺术边界进一步被放宽了。换句话说,是不是今年选秀节目快乐女生出现的“曾轶可现象”也可以做成艺术作品,回答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大家都把热点问题当作艺术品来做,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流行?二是符合策划人的利益,但是不是艺术表现现实的恰当表达,能否引发关于艺术本体的讨论?三是成为艺术家的简单条件,通过双年展这个号称最具有学术价值平台的展示空间得到社会化的证明,是不是可以启迪更多人成为艺术家?四是艺术作品中的“范跑跑”,就此成为艺术家,还只是一时的推波助澜,是因为需要一时成为艺术家,还是就此投身艺术?等等。

  在新的条件下,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并具备重新去关注与讨论的价值。
[NextPage]

  “范跑跑”符合当代艺术作品判断标准?

  范跑跑在接受大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非要让我拿件作品出来,我就想到用这种方式,也算是我8月在北京展览的一次预演吧。”

  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种情境:是你学术主持要让我做作品,我范跑跑不知道自己还能成为艺术家。也许是碍于人情问题,也许是范跑跑不相信非得是艺术家才有能力完成作品,于是他选择参与双年展自己创作一个艺术品。于是他从最初的犹豫,到最后一再表示有信心完成好自己的参展作品。他还表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会从自己最擅长的题材下手,采取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现对教育的反思和批判”。至此,我们不再有理由怀疑可爱的“范跑跑”同志当艺术家的资格。

  一件符合策展人或批评家趣味的当代艺术作品大致上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作品最好具有不可控制性,范跑跑连地震时学生都不管先开跑,这样的人在现场当然符合这个艺术的不稳定性参数;二,颠覆性,这点是“范跑跑”强项,通过一篇《那一刻地动山摇》博文主动暴光自己在地震时的逃跑行为,这种行为足够震撼;三,互动性,通过博客方式成名的“范跑跑”人们首先记住他的是公众人物的身份,紧接着想起的才是他现在的艺术家身份,而且他用了行为艺术的形式,更是少不了互动性;四,轻松的和好玩的,成为“范跑跑”都没有被人打倒,那么做一个艺术家岂不是小菜一碟吗,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成为艺术家没有来自艺术圈内部的所谓压力,或者只不过是还人家人情;五,“范跑跑”现象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符合策展人的策划理念,“杜绝各种流行形式的观念艺术和符号化的作品”。从这五点条件上看,“范跑跑”非常符合策展人的要求,他没有理由不受到邀请。

  当代艺术越来越像新闻化产品?

  选择“范跑跑”很容易改变了问题的方向(当然这是需要也存在风险),也从一开始就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网络上出现种种质疑邀请“范跑跑”参展的声音,认为这是新闻噱头,而不是艺术本身,并呼吁艺术策展人应该反思这种“拼凑”式的展览,否则成为一场“闹剧”。

  另一方面,“范跑跑”折射出多棱的精神现实是策展人看重的,这也与总是有违常态的当代艺术形成某种内在的呼应,成为对现实的有力表达,因此成为受邀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的前提。这一层面其实不难解读,但是请出这样一个超常规的公众人物,可能就要被人扯上“哗众取宠”,艺术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表达形式,是不是可以不至于如此接近现实?这是人们首先要发问的。

  从范跑跑现象“升级”到范跑跑作品,这是当代艺术的目前越来越常用的手段也最受人质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把现实直接搬到特定的展示空间,就可成为“当代艺术”,那么这类作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也连带出谁又是艺术家,谁又不是艺术家这样不是问题的问题?

  但是当代艺术的性质可能就要特征明显,制造焦点,取消常态价值判断,非标准和类型化,并给人强烈感觉,甚至可能还会出现极端手段。在不接受与接受之间,在非经验,矛盾,甚至冲突之间,艺术制造了新闻,还是新闻成就了艺术,两者的边界就被抹平了。798双年展国际部分策展人马克认为,“最成功的策展人往往致力于视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改变您对艺术、地点及时间的思考方式”。这也代表了近期国际大型艺术展览策展人的最新观点。
[NextPage]

  不难联想到艾未未带上分属各行各业的1001人跑到卡塞尔完成一个巨型的艺术作品,而引来的争议与关注等等,这类艺术作品制造出来的新闻效应远远都超出艺术领域。也难怪有人总结出来一条炮制“当代艺术”的通用潜规则:策划好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预留出媒体的红包费,请一些媒体和写手来炒作,当代艺术就可出炉了。也不难理解有人极端的说法,当代艺术是新闻化产品的一种,可能从某个角度上道出了“真谛”。

  这也涉及到令公众存疑的问题:当代艺术关于艺术史书写是不是一种“恶习”,艺术史研究者往往容易陷入媒体的报道记录,而不是根据现场的丰富性来记录当代艺术,这样也给艺术家留下空子,也给艺术史书写者提供偷懒的机会。

   艺术家选择现实题材问题:从被动到主动

  这个时代的艺术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新闻。于是艺术家通常会就近“取渴”提炼表现的题材。比如20年前的艺术家集体策略式选择的毛符号,天安门,政治波谱,火药等东方元素,再到现在集中聚焦社会热点的问题,诸如恐怖事件、海难、鸟巢、CCTV大裤叉、矿难、汶川地震、超女、钉子户等等。任何一次公众的热点事件,都可能为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形成,艺术家需要表达社会,需要表达现实,而且需要有力的表达和批判,于是这些公众聚焦的题材成为艺术家们最直接的创作素材。

  这里面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艺术家对现实的把握从过去的被动到现在的主动,说明了中国的当代艺术确实已经发生了语境的变化。但是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这种变化讨论并不多,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

  新闻化倾向十足的当代艺术,本身就是话题。这点近似于娱乐圈,一有新片要发布,就一定要制造各种噱头抓人眼球。艺术圈尤其在双年展、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也越来越需要制造话题。很令公众匪夷所思在艺术圈看来又是预料中的作品也屡屡“出炉”,此类作品共同特征是,近段时间形成社会焦点的事件或人物,把它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被置换到艺术的背景下,于是就形成展览上极具争议的“作品”,一般都涉及到此前公众关注的话题。这类诸如除了范跑跑之外,还有钉子户,以前的超级女声纪念碑、王小波裸体雕塑等。
[NextPage]

  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一场“学术手术”

  基于中国艺术界做得当代艺术不太像当代艺术,先行的革命者如朱其开始策划这样一种看似边缘、另类,自助性质的798双年展,但它的积极意义正在被放大。与这些年国内双年展如大片那样声势浩大的大制作,798双年展更像是小成本电影的方式,却更能让人感受到关注“精神现实”这个欲盖弥彰的主题,很令人有一番嚼头。

  国内在7月末和8月中旬举办的两次双年展正在释放某种变革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策展人要利用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平台对当代艺术局部做学术上的一次“手术”。这较之以前的国内双年展从来没有过的举措,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出现的流行符号的拒绝,显示了双年展策展人自身从反思到行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业内观察人士解读出,中国当代艺术正走在尝试完成新一轮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798双年展理念还是非常明确的,做法也很是果敢,提出了对抗主流意识的“流动的社群”理念,第一次大面积、集中的呈现了社会非主流群体的生存状态。它的突破性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完全没有主流化的明星;2,邀请了非艺术家身份参与,显示了这次社会化性质很高的一次艺术展览;3,每个作品背后带有一定的行动,以及无一例外的反映了主流之外各类边缘群体的状态;4,国际化成色很足,三分之二以上数量的国外艺术家都是不辞千里来到中国参展。

  无独有偶的是,备受争议的成都双年展今年策展人理念也罕见的达到“高度”统一,抛出了“叙事中国”。策展人正在害怕和拒绝流行,双策展人之一的贾方舟就明确表示本届双年展,“对当代艺术中流行样式的突破,再就是对体制内的、对全国美展的‘展体’的流行样式的突破”。本次双年展筹备之初,率先喊出拒绝“大头娃娃”,无疑给今天流行病十足的中国艺术界当头一棒。这是近年来策展人利用一个公共场所像一种流行画风说“不”,多少标志着策展人对现状看不下对艺术家的不行为的有力“反抗”。

  面对中国巨大的现实环境产生的无限可能性,当代艺术发生的土壤正在被艺术界各方人士看好。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去热闹化,让中国当代艺术完成“学术手术”正在成为共识与事实。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