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婷 袁松禄
当一个个来自日韩的动漫企业带着漫画新品,借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的“T台”,纷纷在上海展览中心安营扎寨抢占市场时,上海美术大展上,被安排在上海美术馆二楼夹层幽暗空间展示的寥寥几幅连环画,多少显得有些寂寞……
作为上海目前级别最高的美术盛会,两年一届的上海美术大展总能网罗到这座城市美术精英的力作。加之第11届全国美展上海的146件参展作品要从大展中选出,本次应征画作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00多件。上海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叶雄却有些犯愁,因为应征稿件的“大头”仍然是油画、国画和雕塑,而曾经火极一时的海派连环画投稿量不到10套,题材和技法上的一成不变,让这些画几乎看不出时代感。
传统连环画淡出,缘于日韩漫画的大肆“侵入”,这似乎已成定论。对此,叶雄却抛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连环画的没落纯属‘自杀性’事件!”
红极一时
曾几何时,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程十发的《画皮》,刘旦宅的《屈原》,华三川的《白毛女》,王叔晖的《西厢记》……“增一笔则多,减一笔则少”,黑白线条所呈现的民间故事里的爱恨表情和历史经典中的宏大场面,主宰了一代人的阅读记忆。在那个属于平面纸媒的年代结束时,连环画成为人们的收藏。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94年,中国出版了3.6万余种连环画。“迷恋连环画是对我最早的文学熏陶。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两毛钱看电影。我电影不看,就在书摊前泡上半天,一分钱一本,看完20本连环画,回家说看了一场电影。母亲问我电影阿好看?我把看过的电影连环画讲了一遍,但最后露馅了。因为那个电影根本没放。”市民曹先生的一番回忆,则流露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对连环画的特殊感情。
一蹶不振
“人们总说是日韩漫画抢了连环画的饭碗,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业界自身造成的。”叶雄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一个省市只能有两家出版社(一般为美术社和少儿社)出版连环画读物的禁令被打破,连环画进入了一个泡沫繁荣期。追求高利润,各地出版社一哄而上争相出版连环画读物;而冲着丰厚的稿费,原本主业国画、油画的画家纷纷画起了连环画。据说,最辉煌的时候,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汇聚了国内连环画绘画人才“108将”。
更有甚者,为赶工,原本3天画一张连环画的速度被一再打破,一再提速的结果是一天画10张!如此炮制的连环画书籍被戏称为“跑马书”,粗制滥造、大量繁殖。“当时没有人预感到潜在的危机,也没有人想去创新,创新根本没有时间。久而久之,突然有一天,连环画被曾经喜爱它的读者彻底抛弃了,一个一蹶不振的市场摆在连环画面前,无从选择了。”叶雄不无遗憾地说。
[NextPage]
后来的种种努力都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重印了一批连环画作品,尽管在2005年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程十发的连环画原稿《召树屯和喃AS娜》以1100万元的天价成交,使连环画原稿的身价大增,但市场并没有因此改变走向,一番怀旧后,连环画依然落漠。
人才断层
“糟糕的是人才出现了断层!”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杨正新告诉记者,当国画、油画价格成千上万倍地飙高时,连环画从36元月薪时期的5元一幅,到现在还基本停留在几十元至几百元的单价。除了个别画家不为所动地坚守阵地外,大部分连环画家纷纷转型画国画。“他们本来就有很好的素描功力,一出手就是一幅佳作。”
更加致命的是连环画在选题和绘画手法上的故步自封。以本次上海美术大展中的5幅连环画为例,选题依然多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传统故事,过于“高、大、全”的主题多少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每幅都讲究构图,但由于画面侧重表现故事,少了动感,少了细节表情,自然也就少了共鸣。
专家介绍说,在一些国家,连环画一直是个重要书种。之所以长期受欢迎,是因为它的绘画手法与现代审美感觉紧密相扣,比如一些连环画糅入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画面不局限于一幅画,特写、放大的拟声词、画面和文字的比例、画框的形状等都有无限变化的想象,让看连环画的人有看电影的感觉,“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画者的激情、技法和不老的艺术心理。这正是我们目前的连环画创作所缺少的。”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