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江舟
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低迷、市场的萧条,但对于中国画创作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很悲观的事。毕竟经过几年市场的冲击,中国画家内心浮躁,很少有人能不为利益所动,静下心来创作。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冷静下来,回归理性,从艺术本体上去考虑绘画中的相关问题,创作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历史发展的史实也证明,真正名垂史册、接受市场考验的还是学术性、艺术性极高之作。
艺术品的学术性,即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学术内涵,或在语言、或在技法、或在形式、或在构图等方面有一定的尝试或探索,而不是一味地重复古人,人云亦云。这就要求画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自身道德素质和品格的修养。毕竟艺术品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是与画家自身素质相挂钩的,这个素质不仅包括文化水平的高低,还包含品格的高低。试想,画家仅凭手中一管柔毫、一方石砚、一锭黑块在一纸“阵地”中纵横挥运、皴擦点染,写出万千气象。艺能至此,胸无点墨、人品低下者断无表现之可能。美术史上但凡留名的画家,大都触类旁通,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目前,由于职业分工的细化,很多专职画家往往专注于技法、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文化修养上的学习,致使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具匠气而缺少思想内涵。
所谓的艺术性,在我看来就是塑造,即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融入自己的情感,又内含自己的审美判断,对象不仅形似且神肖。作为新时代的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追随别人的风格。
审美判断与自身知识的积累、自己的脾性和气质有关。表现在绘画中就是体现出作者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判断或者在当代文化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当然,绘画是一门技艺性的艺术,这要求画家具备驾驭绘画语言的能力。语言受材料的局限,像现在有的国画家刻画人物非常细腻、深刻,而恰恰这种境界的营造,让一个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来完成易如反掌。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就是在绘画语言开发上一个明显的误区。语言开发很重要的一点是材料自身的美感。
材料自身适合什么样的形态,材料性能如何发挥到极致,都是重要的环节,也是绘画所谓品位高低、语言纯粹与否的重要一点。正如创作木刻就要找它的刀性、找木刻味;篆刻就要找金石味;中国画要找笔墨味、书写性;油画就是要找塑造感、色彩的冷暖关系等等。
虽然有些艺术家为了生活画了许多无可奈何的作品,但还有很多人仍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信仰。这些“两条腿”走路的画家,至少内心对艺术、对绘画还有理想与使命。两条腿走路会出现什么局面呢?一是时间上不够用,二是精力上相互扯皮,因为两种绘画形态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
[NextPage]
因此,艺术家在同时从事这两种绘画样式时,无论是在思维意识还是在技法上常常会出现“打架”现象。试想,正当你在进行“严肃性”“探索性”创作时,突然有个人来买画,需要你画一张大一点的小品,可能短时间就能画完,但这个过程却痛苦之极。因为从一个画家的创作特点来看,不可能一下子转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状态,这中间需要一个转换过程,而这个思维的跨越有时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实际上,作为一个艺术家,理想的境界还是希望一条腿走路——创作真正的、严肃性的、探索性的、学术价值高的作品。从国内市场来看,将来肯定会走这么一条路,因为西方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必然会对中国市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以“扬州八怪”的作品市场行情来看,价格分化日益明显:“扬州八怪”的名家精品在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交易十分活跃,价格涨幅十分明显,成交纪录被连连打破,在高端价位的基础上又显现出上浮的倾向,而一般性作品的成交价格则表现平平。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使市场认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市场。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