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潜在的个体经验和艺术表达的尺度——以许良的“色情”作品为例

2009-06-17 11:20:32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夏彦国

    当下青年艺术家的思考方向
 
    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在思考或者应该思考什么,是近来艺术界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艺术是不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回答无疑是正面的,但是在当下的艺术界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批评界也从表象切入去批评当代艺术家图示化和符号化,批评很大一部分艺术家是向资本献媚。如果进一步去思考的话,还是艺术家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艺术观出了问题,甚至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拿老一代艺术家来说,85新潮时期涌现了很多不错的作品,从对集体意识的批判到个体意识的觉醒,其深刻性成了后来艺术家获得市场成功的借口。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资本的介入,艺术家的思想开始浅薄化,先锋性散失,也散失了艺术表达的真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质疑老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理想的。虽然部分艺术家会写入艺术史,但是他们的历史地位远不是现在的定位,市场、资本、批评、媒体的综合作用下,有些事情似乎具有了历史的高度,这在中国是特殊的,也是值得思考的。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艺术家成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偶像。价格代替了价值判断,加上大众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好奇心理,部分青年艺术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了“明星”。这是大众文化的浅薄,也是当代艺术的悲哀。当艺术界一些重要人士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扰乱艺术市场的时候,好作品的判断标准成了无知的表现。在这种现实背景下,艺术家要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经验,是比较困难的。
 
    但这并不能为艺术家的伪创作提供借口,要成为被历史记忆的艺术家,就必须在自己的价值观下有所取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而这些书写是伴随着老一代批评家、美术史家之间的再争论和青年一代批评家新的价值观的确立而完成的。
 
    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讨论青年艺术家的个体经验表达代替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集体意识。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单个作品去入手,现在漫天飞舞的资讯已然给部分艺术家的投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时候,个体经验的社会背景是需要和作品联系在一起去思考的。

    压抑之后的情感发泄
 
    对于上述问题,青年艺术家许良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许良的新作是其思想纠结的结果,是非常个人化的,也是具有社会背景的。
 
    许良之前的作品画的是一些唯美的商业广告图像,当初看到他的那些作品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即使他用自己独有的表现手法去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商业文化的看法。在他的工作室,也看到他用同样手法绘制出的风景系列作品,画面比较模糊。而在前些日子,他绘制出一些让人意外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很多性爱场景。看着他的“色情”作品,跟他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转折比较突然。观看他的作品之后跟他交流,感觉许良进入了一种艺术创作的自觉状态,他感觉自己很压抑,心情压抑,对性,对生活,对一些即成的价值判断,艺术创作自然是他情感发泄的出口。
 
    对于许良的这些新作,我更愿意从一个“事件”的角度去分析,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为什么突然会把焦点转移到色情的描绘上。对于这次创作冲动,许良说性是年轻人喜欢谈论的,而且他觉得社会给予年轻一代的性教育存在问题。每次冲动都是压抑的结果,艺术的创作也不例外,许良的这次创作自然是个体受到压抑的结果。
 
    许良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想到如何展出的问题,他只是想表达自己最近的想法,客观来说,许良过于主观的放大了艺术家的自由。社会有其道德,法律,规定,艺术家固然有表达的自由,但是表达的尺度是需要考虑的。因为要在博览会上展出,也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他将所有敏感的部分用黑布遮住,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作品挂出来的时候,还是被禁止,艺术家当场用墙灰将所有的画面覆盖了。这些“面目全非”的作品, 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艺术家是不是要真诚的表达,如何去真诚的表达,如何去把握表达的尺度,是艺术家过于主观还是我们社会的道德经不起考验。这是艺术表达和社会接受之间的关系。

[NextPage]
 
    还有个问题,在博览会上,我看到日本艺术家荒木经惟的裸体作品和别的艺术家的色情作品(模糊表达,不是非常写实的),以及很大尺幅、比较色情的广告,这些竟然可以展出。这与许良作品被禁止存在矛盾,是不是只有经过历史的沉淀、进入艺术史的色情艺术才可以展出?是不是色情艺术必须加上“马赛克”才艺术?很明显,许良的作品被“和谐”,首先是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苏珊桑塔格曾对色情文学进行过一些分析,她觉得“色情”这个名称是比较尴尬的,但是“色情艺术”是否值得客观对待,这要去考虑艺术创作和表达的初衷是不是以淫秽传播为目的,许良的作品显然不是这样的。许良给人的印象是腼腆、内向的,他的作品虽说源于冲动,但是其艺术创作本身是严肃的。对于一个严肃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我们也应该去严肃思考其创作背后的故事。

    关于成长的困惑
 
    作为一个年轻人许良的来说,他关注的无非是性和其潜在的性教育。从性教育的角度去看,我们国家目前的性教育是比较尴尬的,全国没有一本正规的性教育大纲。现在青少年性知识的来源还是通过部分小说和网络,而对于性知识的认知又是非常私人化的,难以公开讨论的。尤其这几年来,网络的普及使得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但是这些传播方式还是不正常的,没有正常途径的,更多的是从黄色网站上获得的。从法律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取缔那些以淫秽为目的的色情网站,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禁止黄色网站的存在,就跟我们不能禁止未成年性行为一样,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性教育是个根本的问题。05年,李敖在北大演讲,谈言论自由的时候比较风趣地举了个例子,“丹麦开放A片的那一年,全国的强奸犯罪率减少了16%”。对于一些色情文化,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看待。去年有一个事件,中学生性虐待时间,在网上搞得沸沸扬扬,我想这只是因为网络的传播才引起社会的关注,在网络的背后,或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性,作为青少年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确实需要得到社会和教育界更大的关注。我们国家性教育的尴尬境遇还表现在,很多青少年从网络上知道的性知识已经很多,未成年的性行为也很多,但是长辈和家长跟前,这些青少年依然需要保持着清纯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少年在被迫说谎,马尔库塞曾对此做过研究,指出这对青少年的教育会起到很大的误导作用;另外这样的性教育,也难以从根本上避免性病的传播。既然年轻一代的性教育出现问题,那下一代的性教育怎么办,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这是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许良的作品用一种看似极端的方式表达得了自己对性教育的不满和社会对性的误解,同时他也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性的看法。作为年轻人谈到后代或许太早,但是看着我们身边的一些更小的孩子们,不免对他们的综合教育担忧,如果说这种担忧是杞人忧天,也是值得的,艺术家有时候跟哲学家一样,是在提出问题,至于如何解决问题不是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工作,是社会和政府的事情。许良的作品是其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个体经验和意识的表达,是对自己的成长困惑的表达。

    关于“遮羞布”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品表达的禁忌尺度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现在的艺术家能真诚表达自己心里感受的已经不多,为数不多的真诚却又受到社会的压抑。某种程度上,表达本身又是一种反压抑。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以观众的接受为前提的,否则艺术家的表达势必受到限制。许良这次新作,还是比较本能的冲动。毕竟这些作品对一个已经成年的艺术家来说会受到质疑,一是从语言层面来说,艺术家用娴熟的写实手法描绘性爱场面并不新奇;二,从当代艺术现状来看,现在不乏一些投机的艺术家,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去刺激观众的眼球。在这双重压力下,许良对展览也并没有过多考虑,后来只能用“遮羞布”来遮掩,但是还是被禁止,我想这整个过程才构成了许良作品的完整性。博览会的组委会害怕对大众有不良影响才禁止艺术家作品的展出,但是现在的观众心理是不是早已能接受,值得调查。对于许良作品被“和谐”这件事,艺术界的观众普遍觉得有点不理解。在现场,观众看到的也只是面目全非的作品,有些人还以为是作品原貌。一些知情者,对此的看法不是沉默就是觉得无所谓。艺术家对色情的表达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是在我们这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发生这样的事情,除了从社会学,伦理学去分析,也是值得艺术史家们去分析的。
 
    网络化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使得全球各种文化的交融加深和加速,青年艺术家关注的问题也必然多元化。这些现实之下的个体经验不是完全个体的,也不是集体的,而是转型期文化之下的反应。不管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是否有足够的深度,至少是真诚的。对潜在个体意识的正确认知和表达,对艺术家树立新的艺术观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的希望,年轻的艺术家必须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摆脱老一代艺术家成功的偶然经历,正确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的社会也需要给艺术创作一定的自由,让艺术真正起到对社会现象思考的作用。
 
    许良这次的作品展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也是一个艺术现状的真实反映。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