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彦国
前些日子有朋友跟我说起成都的“Y艺术组”的展览“过敏性”,说是没有策展人的展览。没有去现场看,只是看到展览现场的图片和作品的图片。我想,有没有策展人,对于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来说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有这个展览在表达什么。
最近也经常听到没有策展人,没有批评家的展览,都是艺术家自己组织的。在我看来,这只是噱头而已。策展人在展览中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近些年来,策展人这个职业的泛化和策展人对职业自身的不尊重,导致了整个艺术行业对策展人的身份的质疑。我早就撰文指出,现在的策展人多是布展人,极尽排列组合之能,并没有去协助艺术家获得更多的赞助和对一个展览的主题进行客观的阐释,也没有给一个展览进行客观的定位和综合的推广。
可以说,“Y艺术组合”这个展览也是对当下策展人作用的一种敏感反应。
比较喜欢他们展览的题目-“过敏性”,他们从一个角度表达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对物质的追求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对此,他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失衡。快节奏的生活,和功利化的心态,已经让太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开始感到迷茫。年轻一代生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对物质追求的刺激。当下的文化垃圾过多,更无奈的是,这些垃圾已经成了广告和媒体的主要内容,而且更多的知识分子对此熟视无睹,即使有看出问题 ,也不足以构成引起社会性的思考。80后的一代人已经渐渐成熟,已经可以去独立思考和判断。他们对主流价值观已经开始从根本上进行反思,但我相信这一切还是从物质开始的,但是切入点是精神。物质上的不足往往更能激发对精神的诉求。从物质出发到精神追求,并不是说是虚假的,我想这是这个时代给予的,也是客观现实,或许这更有力量。
从他们筹备展览和对展览主题的讨论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确实对现实生活非常“过敏”。也可以感觉到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理想。中国当代艺术从70年代末开始,艺术家经历了物质贫乏的年代,那时候也是精神丰富的年代,而到后来随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力量逐渐减弱。到现在已经是“失声”的年代了。艺术没有了,金钱洒满画布。艺术家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人民币,美元,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这注定是艺术史上必须书写的。这不是艺术家的错,是整个文化环境所致。而艺术家随波逐流,就是自身的原因了。
艺术界需要像“Y艺术组合”这样的艺术家群体,需要他们的精神。艺术家应该处于文化先锋的位置,提出问题,而我们当下更多的艺术家是失声的。
不能到现场去看他们的作品,只能从网上看,感觉他们的作品跟他们要表达的主题还是有距离的。但是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敏感,足以让喜欢他们的观众欣慰。他们的精神尤其值得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去学习。艺术家是文化的先锋,也是社会的感应器,而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有很多不足,需要艺术家的嗅觉过敏,去提出问题,也只有这样,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家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