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永
近日有客户对我说,真后悔07年好画买少了。中国股市自2007年一路下滑,至今已跌去70%市值,2007年也是艺术品价格的高位,何以出此言?他的说法是,比如07年你有一千万,如果在股市上搁着,今天可能还剩两百万,如果这些钱买了艺术品,正好逃过一劫,看看好画,还很愉快。好的艺术品都是稀缺资源,不像股票我现在不买,等等也许它落更低。好的艺术品,现在失之交臂,可能再也见不着了。不过这么想的人并不多,市场的普遍心理是追涨杀跌,从2008年9月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已波及到实体经济,不仅股市下跌,几乎所有具备投资属性的商品价格都受到打压,艺术品的价格也在跌,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少成功艺术家的作品都打了对折。08年秋拍中,当代艺术所受影响尤深,人气和信心层面集中在成交率上反应出来,大部分一线拍卖公司的成交率都在四到五成。
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金额一年大约两百多亿,抵不上股市一天的交易金额。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在拍卖市场上的总成交金额不会超过二十亿人民币,这么小的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资本缩水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关联,经济危机导致艺术市场中资金的流动性停滞和信心下降,这才是最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今天出现的问题和艺术市场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金融市场出现的是信用问题,次级贷、房贷还不出来了,垃圾金融产品层层扩散,一级级危害到每一个金融机构,又一直影响到实体经济。
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不存在重大的结构问题,还是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也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它造就了中国艺术百年未有的繁荣景象,我们都受益于此。今天中国的画廊、博览会和拍卖的专业程度都越来越高。我们像是航行在大河中的一艘船,过去三五年船开得很快,现在船速慢了下来。于是所谓评论家纷纷放话,有的说是船造得不好——中国当代艺术根本就是一场骗局和阴谋,以种种丑陋简单图式取媚外人;有的说是船上的人太烂,价格赶英超美的天王,其实都是西方翻版,值不了那么多钱,800万一张就到头了;有的说是船上还有一帮专门做局、巧设陷阱、引人入毂的坏蛋。上述说法引人入胜,满足了媒体和公众对于揭黑幕的期待和渴望,一再告诉我们画廊拍卖很黑很暴利,有钱人很傻很天真。凡此种种,皆大谬也。今天船速变慢,唯一的问题是河床中的水少了,现金流和信心就是水,一旦涨潮,这艘船开得快着呢。
2008年9月15和16号两天,就在雷曼兄弟倒闭的同时,伦敦苏富比举办了一场名为“美丽永驻我心”的当代艺术拍卖,主角是1965年出生的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总共200多件作品,基本都是达明·赫斯特和他的工作室在最近的一年多时间内创作的新作,专场的成交总额接近两亿美金。达明·赫斯特1989年大学毕业,是英国YBA(Young British Artists)的代表,近二十年来,国际当代艺坛出现了两股艺术新势力,一是九十年代英国YBA的崛起,另一个就是2003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高歌猛进。达明·赫斯特一个人一年多时间做的作品卖了2亿美金,大致相当于同等时间内中国当代一线艺术家作品销售额的总和,再乘上三倍。同样可以比较的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如果单纯以市场评估,你总不能说达明·赫斯特比中国所有一些艺术家加起来还高明吧。当代艺术的估值体系不仅关乎艺术,也关乎政治,更和所在国家的整体实力密切相关。过去,只有西方的二线画廊才会代理发展中国家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单件作品的最高价格也不会超过十万美金,正是这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本土的发展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九十年代,很多西方机构给中国当代艺术家举办展览或酒会都带有好奇、慈善、甚至施舍的性质,而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版图中不再是一个边缘配角,逐渐进入了核心舞台。所以从市场信心的角度讲,即使所有中国当代艺术一线艺术家年度销售额的总和只和达明·赫斯特一人相当,这个市场就有三倍的增长预期。
中国当代艺术地位和中国消费品地位,其实亦有关联,若艺术品无地位,其他中国商品,从衬衫到皮包,亦难获高价。我们都知道,尽管很多欧美奢侈品都是在中国加工,但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取得世界声誉的奢侈品品牌。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艺术不得到真正的承认,由此而附生的品牌价值也很难得到体现。试想如果欧洲没有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没有莫奈和毕卡索,就不会有路易威登和夏奈尔,也不会有法拉利和保时捷,更不会贴了洋标签就贵十倍,哪怕同样是Made in China。何也?当代艺术即是一国一族价值观在物质层面的最高指向。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