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勇
我以为用年代来划分今天的画坛是需要警惕的。原因如下:首先,绘画的面貌特征并不仅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还和师承关系、教育经历、地域影响、审美趣味,以及个人性情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其次,毫无疑问,真正的大师往往因覆盖了时代而消退了时代性,所以以代际来划分艺术家似乎已经预设了前提:当下无大师。但从另一角度看,大师与经典都具有历史性,保持一定时间距离来审视和评判才算得上是公正。所以“当下有无大师?”是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伪命题。但以代际来划分绘画确实在无形中弱化了天才画家的特异性,同时也分解了他领袖群伦的责任。
再次,“60后”、“70后”、“80后”等词汇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这是对西方美术史上常见的“印象主义之后”之类词汇的拙劣套用,它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绘画界?它是艺术市场的推手们精心策划出的一幕幕推陈出新的“发布会”?或许只是“艺术江湖”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大旗?并且,同一年龄段的画家以展览形式集体亮相彼此心中皆存有一定压力。人们常说“年轻没有失败”,实际是说因为年轻所以还有机会,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对年轻人的宽容。但“70后”的画家已不那么年轻,他们拥有的只是青春的尾巴,作品的优劣以及展览的成败似乎关系一代人的毁誉——是给观者“后浪推前浪”的欣慰;还是“后无来者”的忧心?当然,前提是此展的画家是否具有代表性。最后,因为代际划分已不再仅指向不同年龄段画家艺术面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话语权的标志,在艺术完全商品化的今天,话语权不仅意味着创作个体生存发展的空间,还意味着利益的分成,因此“70后”、“80后”等用词,已不仅仅是对某代画家人群整体面貌的抽象和概括,更像不同年龄段利益人群之间的集体角力。
但就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而言,以代际划分画家群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若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间的剧变堪比过去这30年的有多少年?所谓的“70后”、“80后”不就是这剧变的30年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吗?事实上,“70后”、“80后”的作家、导演、音乐家均已表现出与上代人或上几代人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这些几乎都可以归纳为“时代的烙印”。
但,倘若时间前推10年,那时的“70后”还很年轻,“80后”尚未成年,“70后”占尽天时,他们可以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作比较,寻找自身的时代优势。是的,他们多出生或成长于“毛泽东时代”之后,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上少了许多50年代与60年代生人的“文革”印记。此外,他们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正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艺术上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底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也因成长经历的缘故,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但而今,“80后”已渐渐成熟,而“70后”正慢慢老去,相比于“80后”,“70后”的时代特点显得越发含糊,认同感也渐渐变弱。事实上,每代人都可以而且应当嚣张地吃上几年青春饭,但这世上没有不老的青春,而今的“70后”已经没有继续充当“偶像派”的本钱,他们日益理性而成熟,低调而稳健地转身——他们要当“演技派”了。
[NextPage]
毫无疑问,“70后”的画家近年来已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不仅是画坛上的蓬勃新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必将成为画坛主流。因为信息量大的缘故,“70后”画家在画面的形式元素上大量吸收外来因子,比起前辈画家更提升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此外,“85’美术新潮”后,在求新求异美术理论的影响下,他们一进入创作便自觉地寻找自身和他人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信息泛滥读图时代的生存法则——因为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他们均经过严格而系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的过滤,在层层淘汰的筛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院派水墨新军的主流。艺术市场的诱惑可以让无脑无心的“80后”迫不及待地放弃底线解开腰带赌上最后一屡青春的光阴,而精打细算的“70后”则懂得自重和自我保护,大浪淘尽之后,留下的将会是这群“最后的精英”。
作为生于“70后”的艺术批评者,也许我必须提醒自己的是不能为同龄人护短。“皇帝的新衣”总有被戳穿的一天,坦然面对自己的美丑是真正的成熟和自信。
“70后”画家都师承自“50后”和“60后”艺术家,事实上,就造型、笔墨语言、个人图式等因素看来,在目前均或多或少有着前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绘画至关重要的是原创性和品位,在他们身上显示得尚不充分,你甚至可以一眼看出,谁是某某的学生,谁是某某加某某的组合。我曾经私下认为历史上优秀的艺术家其风格都具有纯正优良的基因,因其艺术基因的优秀纯良,所以他总有许多模仿者和追随者,于是其基因便得到复制、保护乃至广泛传播。但这同时也会造就许多“影子艺术家”。风格是否具有不断复制和延续的能力,是否可以看作原创型画家和影子画家的差别?就风格的感染力和繁殖力而言,“70后”的画家与前辈优秀画家比起来,“荷尔蒙”的浓度还远不够。比之于“50后”的画家,“70后”的画面精于一种形而下的制作而少有形而上的精神内涵,这不但关系到绘画技法语言的熟练,还关乎到思想的深度,以及对艺术理想的守望和虔诚。
我常想,“70后”的绘画界是否也该像当年的文学界,发起一次“断裂”行动?其主旨便是提倡在艺术上,强调真正的独立和创新,而不是艺术话语权的抢夺和建立,没有底气和资本的抢夺最终会成为笑谈,而对前辈画家成就的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艺术高度作为自己的超越目标,才是“断裂”行动的本意。
(编辑: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