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华
周春芽与其资助的五彩基金儿童
艺术与公益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也参与筹办展览、美术馆的建设以及组建“五彩基金”这样的公益项目。你怎么看待这些活动与你创作之间的关系?
周春芽(以下简称周):艺术的发展显然不只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推进。我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了欧洲完整的艺术体系:美术馆、美术学院、艺术市场,看到这一体系对艺术综合的支持。而中国经历了文革等复杂的历史变换后,我们也越发感觉到社会环境、艺术生态的重要性。如果社会环境、艺术生态不好,艺术家再努力也是没用的。生态完善以后,自然好的艺术家与作品会出现。因此如果没有美术馆,没有美术学院,没有公益机构等社会整体背景的发展,艺术将裹足不前。
李:那么在你看来一个良好生态除了硬件设备的完备,如美术馆、美术院校之外,还需要什么?
周:一个自由、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不受压抑的环境。当然,经济基础也很重要,艺术家需要画册、颜料、参观、学习都需要钱。修美术馆需要钱,办美术学院也需要钱。
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发展,你算是一个亲身经历者。今天当代艺术状况,是否符合你们早年的设想?
周:当年我们也设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时我们对之后的发展并没有清晰的估计,我们前人也没有相关经验,我们更多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去做。比如当初卡塞尔文献展,在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1989年初回来时,国内绝大多数批评家和艺术家都不知道有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我留学比较早,就尽自己的责任把双年展的概念引进来。成都双年展创办者邓鸿在双年展开幕时说:“为什么办双年展?是因为听到一个叫周春芽的艺术家说中国什么时候能办双年展。”之后,中国的第一家民营美术馆上河美术馆,也是我们与陈家刚积极努力下建成的。我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多事情不能只是去埋怨,要务实地去做。
李: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初,艺术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么你如何看待艺术家在艺术结构中扮演的角色?
周:其实很多事情不能由艺术家来做,但为什么很多艺术家愿意花很多时间做这种事情,包括修建美术馆以及一些公益的事。是因为艺术家在这个行业里往往是看的最多、经历也最丰富,他们知道好的模板,他可以提一些建议。艺术家主要的任务还是做好自己的艺术,美术馆应当由做美术馆的专门人才,展览则是策展人的任务,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之时不可能分这么细,在三十年的头几年,当代艺术发展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也没有专业人才。谁懂一点,谁就去做一些事情。现在条件好了,所以分工比较细了,策展人是策展人、做市场的做市场,每一个行业的人就应当坚守自己的专业。
李:作为“五彩基金”的创办者,你怎么看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周:有一次我在重庆四川美院演讲,演讲的题目就叫“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很多人以为我要讲“五彩基金”的事情,但我提出艺术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创作。因为好的创作,大众都能在作品里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它也会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就如存放于博物馆千年之前的艺术品。我们已经无法知晓当年那些历史的具体情景,但是通过这些被保留下的艺术品我们能够感受前人的思考。这是艺术家首要的社会责任。
李:但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或者具有知识分子的身份。
周:当然,艺术家也是人,艺术家也是知识分子。因此在做好创作的前提下,如果还有更多的精力,应当尽量做一些公益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批评、建设两方面的都需要,提出问题很重要,但还是要有人去解决问题,这需要脚踏实地一点点地做。每个人都不要想得太大,每个人解决身边力所能及的问题,这个社会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NextPage]李:艺术家最大的公益就是做好自己的作品。
周:这非常重要的。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本职的工作,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已经是非常不容易。如果还有更多的精力,就可以做一些本职之外的事情。虽然,我也做一些公益。但我做的事情都还与艺术是有关系,比如 “五彩基金”。我也可以把这些钱发给这些残疾的小孩,但是我觉得不好,还是希望他们学艺术。学了艺术,第一,可以掌握一门手艺,将来可以自食其力;第二,还是推广艺术,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艺术,也是一个跟艺术有关系的公益事业。
李:你开始谈到艺术生态的问题。其实当代艺术的生态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你如何看待体制政府和当代艺术的关系?
周:很多人在抱怨,政府不懂当代艺术,对艺术的发展不支持。其实他们不是不支持艺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支持。对于艺术,他们大多数人搞不懂,因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在很多年来一直是个缺失的状态,艺术普及性非常不到位。美术馆、博物馆也太少,国外的儿童从小都是在美术馆、博物馆中长大,德国小学的美术教材都比我们专业美术学院的书籍丰富。加上以前政治上不自由,经济上也弱后,没有条件,所以不能怪他们好像不做事情,他们实在不懂。
但并不能就此只是抱怨,需要有人与他们沟通。不能骂别人什么都不懂就结束了,需要耐心地与他们交流。需要各方面人的努力,包括媒体、艺术家、批评家,通过各自的工作,把展览、艺术家一点点地介绍给大众与政府。只有切实地去做,社会对当代艺术才会慢慢认识,宽容的程度才会提高。
李:我们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还是不太愿意承认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正式的艺术形式?
周:现在它也没有公开地承认当代艺术,他们还是很谨慎。但是谨慎也没有关系,如果当代艺术一诞生就被政府承认,这个社会就非常完美了,不需要艺术家做工作了,不需要办杂志、办展览、创立美术馆了。它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非常有耐心。实际上当代艺术在全世界都一样,既对社会甚至也对政府持有批评的态度,所以一个社会和政府对当代艺术有宽容的姿态,对社会地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李:但在普及艺术时,艺术也应当注意保持自身的存粹性。这也涉及到艺术走向精英和大众化的一个矛盾。你如和看待艺术领域里精英主义与大众化的关系?
周:艺术家应当保持纯粹,但是精英也是相对的,艺术教育普及性的工作一定要做,这也是艺术家以及你们艺术媒体的责任。中国大多数的艺术家也是在做大众化的工作,当然,不能让所有的艺术家都放弃自己的理想去做普及性的工作。一个优秀艺术家、特别有个性的艺术家,应当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文化观
李:你怎么看待传统,因为这个词现在还是很难给它定义的。
周:很复杂的因素。传统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现在所有的当代艺术,包括前卫艺术,过五十年、一百年,都是传统,所以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看你对传统的态度,在艺术方面传统实际上是好的艺术家在对自身所处社会语境的思考,以及在语言上创新后的产物。而现在很多艺术家是直接把模仿传统的形式、观念和表现的语言,这是对传统的误解。
李:你怎么看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周:这非常复杂。在艺术家角度,就是一个处理的方式。有一些艺术家可以完全抛弃传统,不接受传统的任何影响。因为他在思考新东西,如果要粘连传统,会影响他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有一些艺术家他也可以把传统的一些东西比较粘连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观念直接在他现在的作品里边体现一些传统的因素在里边。这种,我觉得是在文化、历史已经丰富、比较悠久的国家的艺术家是非常多的。比如美国的历史比较短,所以美国的艺术家更多是创新的思维,而在英国、德国,艺术家创作就会粘连很多传统,在艺术语言方面也会受到传统大师的影响。所以,传统与现代,由于国家、地域以及艺术家具体的感受不同而不同。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古代艺术家的思维在当下语境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们,即使在战乱的时代,也仍然安静地在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艺术问题。它并不是简单地利用艺术避世,而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观。它避开了很多社会问题,直接追寻人活着的理由,这点在当下是极为可贵的。因为在当下,不管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还是科技的发展,人们似乎更多地去追寻一种所谓的优良制度和高速发展。但正如,此次日本核危机所突显出的问题,即使有再好的制度,再优良的保障措施,当核污染来临时,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告诉当下世人,我们看问题还需要从一些根本点入手。[NextPage]
李:你认为传统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周:我觉得还是它的精神,我指的传统应该是明清之前,中国传统绘画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是超越了很多社会,完全是艺术家独立的思考方式,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的一种看法。
李:这个“气质”具体是什么样的?
周:它是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找到一种精神安慰。这种精神的调剂,对由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产生的矛盾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这也是我所说艺术的公益。这种公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忘掉一些烦恼,这种功能也带有一种宗教性。
李: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优势在于它有一种水一般的灵活,它不僵硬,它因时而动,根据时事不断地改变。另外就是它的包容与转化,任何的文化都可以接纳与转化,比如佛教到了中国显然与当年原生的佛教不一样,基督教进入中国最后也会被中国文化所熔化。包括移民西方的华人,生活非常艰苦,现在也像水分子一样融入在西方的社会里,但他们又不完全以西方的方式生活,他们仍然保留很强的中国文化特征。
周:很多事情是相辅相成的,我在德国留学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1986年去留学,当时中国非常贫穷,艺术环境也不开放。刚刚开始“八五”还是非常受压制的,到了德国以后,我住了三年,我体会非常深。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是无可挑剔的,在精神、思想方面也有充分表达自我的自由。但他们也仍然非常痛苦,感到极其压抑。因为过于完美和条理,他们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安排得仅仅有序,反而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感觉非常平淡与无聊。
对欧洲这一现象的认识,让我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及艺术有了新的看法。在去德国之前,我是完全排斥中国传统的,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无比崇拜。但看到欧洲的问题后,我反过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处理关系的方式,还是有非常有用的,并且越来越重要。并且经济、科技、现代化发展得越快,越能体现到这种文化的价值。
李:我们的知识背景、艺术家的训练模式,大多数还是从西方学习而来。
周:民族文化之间需要碰撞与交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优势。你以一种学习的姿态看到其它文明系统非常好的方面,反过来才会感受自身还是有一些传统可以保留。其实文化本质上也是交流的产物。
此外,当你置身于异域文明时,你会明确感到自身所受到传统的影响,就算没有学习过古文,文化承接出现明显裂痕,但是很多东西还是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它在你生活环境中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你的大脑,而一旦你跟其它文化碰撞时,就能明显感受到不同的价值。
杜:你在德国的时候发现西方的艺术体系也有问题。作为一个对比,你当时感觉中国文化的优点有哪些?
周:中国的文化有一种调剂的作用。在西方很多人非常孤独,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商业生活的竞争意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调剂,使大家忘记一些工作、利益上的纷争,思考一些共同的东西。如对大自然的欣赏,对人的欣赏,交流互相之间的生活体会。说得通俗一点,j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尊老爱幼、朋友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的保护、对自然的体会,包括我们在修房子、种树时讲究的风水和谐。
为什么需要汽车?坐马车不行吗?解决一个问题一星期不行吗,非要在一、两小时内?其实有一些问题,你可以慢一点。也许,科技的发达给政府、社会、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利益。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文化人、艺术家应该让大家慢下来,更为和谐地去思考问题。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