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
展览时间:2010年9月4日——2010年11月15日
开幕时间:2010年9月4日,14:00,星期六
展览馆:北京艺门画廊
艺术家:陈邵雄、柳迪、刘铮、Ruben Lundgren、鲁小本、申亮、石心宁、王晋、王庆松、王子卫、颜磊
主办方:北京艺门画廊
尽管想到可能会有人批评我们过度美化学院派的“社会现实主义”描绘手法,我们还是无法忽略中国艺术家作品中的一个共同特性,即对集体记忆的碎片进行现实主义描绘,例如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现在,这些历史元素再度出现在今日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媒介甚至艺术家输出的过程中,既然如此,与其去无谓地辩论这种苏式学院派教育的好坏,我们还是举行一个展览,对此进行一次非正式调查吧。
尽管当今“憧憬美好明天”的励志口号依然大行其道,这些参展的最新作品却都共同反映出对过去的关注和他们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关联。当中国正奋力向前,努力建设一个“新中国”——一个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皆突飞猛进的国家。而文化,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文化遗产,无法避免,不可逃遁,成为每个个体都必须承受的心理负担,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未来。
众所周知,艺术家最擅长将那些被遗忘的、不可见的、无法言说的事物变得可见可感。艺术家从不畏惧禁忌,总是迷恋那些被忽略的事物,并且拥有一种诡异的禀赋,将那些被其他人丢弃在垃圾堆的故事和被束之高阁的史书卷册重新挖掘,赋予其活力,再度让它们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艺术家总是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忘却过去,向前迈进,历史的钟声一直在无情地鸣响,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和日常公民教育嵌入我们的集体意识。官方纪念碑、公众问候语、公共假期、居民区的社区黑板报、连环画英雄和通过公共教育而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都在发出历史的声音,我们经常看到,却总是忘却历史的告诫。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放眼远望,始终着眼于未来,历史都始终存在于我们所有人的视野内,并将不可避免地抬起它不详的头颅,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里面装满了强有力的意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踪迹,不期然地烙在自我反射的记忆之中。
(实习编辑:姬荣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