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帼杰
采访者:帼杰
受访者:冯小刚
意大利当地时间11月11日,冯小刚的新片《一九四二》在罗马电影节举行首映。用导演冯小刚的话说,这是一部用“以往全部商业片积累的品牌”来做赌博的电影。首映后,冯小刚在接受专访时,主动问起首映场反响和媒体反映。可以理解,一部历经近二十年的心血之作,在终于面对观众时,惴惴之心不可避免。不过,导演和投资方显然对欧洲观众的接受度估计过于保守,其实,《一九四二》放映后得到了欧洲媒体的强烈关注。
《一九四二》这部冯小刚准备了多年的电影拍摄起来非常辛苦,不仅导演、张国立等演员也是,经常不得不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不过导演反而觉得“冷一点饿一点,演员的状态比较对。尽管《一九四二》在罗马电影节上反响不错,但对于已经被国产片道尽胃口的国内观众来说,能否接受这部并不轻松的电影,对此冯小刚一反常态的不再对票房信誓旦旦,因为这一次“更重要的是你把这么多年来想拍的一个作品拍了,把这个梦圆了。这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满足了。”很显然这一次广告、票房、宣传,都不如影片本身更重要。而对于这次请来的两位好莱坞明星,《一九四二》反而淡化了对他们的宣传,冯小刚只是把他们当成这个电影里的一位演员而已,“不用过多地在这个问题上忽悠观众”。
谈拍摄:“饥寒交迫,就是要那个感觉”
《一九四二》讲述了大灾之年的中国河南遇到全省范围饥荒,灾民们逃荒的过程。原著“没有故事、没有人物”的调查体小说最终被改编成六条主线串联起的电影。尽管如此,这部影片还是以群像为主,动辄成百上千的群众演员,在东北、山西、河南、重庆辗转奔波,时有冰天雪地,且主创都不给吃饱。这样艰难的拍摄环境,导演不止一次的在之前采访和自己的微博中透露“累”“咬着牙拍的”。
记者:《一九四二》这一次的拍摄过程非常辛苦,您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过,那么演员们也会有这种“疲累”的情绪么?
冯小刚:其实冷一点饿一点,他(演员)那状态比较对。比如饥寒交迫,饿的感觉说话就没气儿,这是对的。这冷,人就缩着,那些灾民他就是这样的,甚至他还要痛苦的多。演员还有热贴什么的,灾民哪儿有热贴啊。所以特别冷的时候,他们演员也让我挺感动的,为了拍戏,他们就在外面冻着,就是要那个感觉。
记者:感动了您会做些什么?
冯小刚:尽量外面都布置好了,再把他们从车上叫下来。
记者:但是这种过度的疲劳会不会给演员带来情绪上的影响?
冯小刚:演员还是有思想准备,像张国立的戏一场内景都没有,五个月全是外景。
记者:听说有一部分戏还是张国立老师带着去拍的?
冯小刚:对,那时候掰不开了,有一个洛阳火车站的戏,要就着那个车去拍。就有几场戏,我把我的想法跟国立说了,然后派我们的主摄影师过去跟他在一起,然后请别的摄影师过来跟在我这边。
记者:但是毕竟您不在现场,张国立老师的想法会不会和您原来的想法的有一些(出入)?
冯小刚:我们会把每一个镜头都画了草图,我会跟国立交待的非常的清楚。国立本身也是做导演的,另外我们的摄影师也很熟悉,包括摄影的风格,景别的风格会有一个把握。
记者:这部影片您等待了将近20年,期间改过若干稿,今天终于拍出来,与最开始的心态有没有什么变化?
冯小刚:肯定有,那个时候看了震云的小说,就觉得拍的时候要有很多黑色幽默,还有就是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作为创作者的态度放在里面。现在拍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态度对这个电影是不重要的。我们不需要把我们的态度放在电影里,但是这个电影是必须有态度的。那它是谁的态度?它应该是1942年的那些人的态度,那些灾民的态度、是蒋介石的态度、是白修德的态度。我们要把这些态度准确的(表达),所以我们跟演员一块儿讨论,都是你怎么想的不要干扰“老东家”怎么想的,作为一个灾民他会怎么想。你站在他的角度,你演蒋介石,你不用考虑灾民的态度,你就考虑蒋介石是什么态度。这些每一个人物的态度,在这个电影里搅拌在一起,就是这部电影的态度。
记者:与您以前“冯氏幽默”这样个性鲜明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
冯小刚:对,类型不一样。你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的体裁。包括摄影的方法,我们(《一九四二》)没有近景、也没有特写,全是比较松的中景。
记者:就是(在镜头上)也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冯小刚:对。[NextPage]
谈期待:“不用在宣传上忽悠观众”
在谈起影片的创作的时候,冯小刚显得内敛而淡定,这个态度与《一九四二》给人的印象特别吻合:他不去急着表达什么,他把东西放在那儿,让你来看,而他又特别自信,因为知道这是个好东西,经的住看。至于对票房,冯小刚反而一改常态不再信誓旦旦,因为这一次“更重要的是你把这么多年来想拍的一个作品拍了,把这个梦圆了。这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满足了。”。很显然这一次广告、票房、宣传,都不如影片本身更重要。对于这次请来的两位好莱坞明星,《一九四二》反而淡化了对他们的宣传,冯小刚只是把他们当成这个电影里的一位演员而已,“不用过多地在这个问题上忽悠观众”。
记者:作为主创您在电影中不加入自己的态度,而对观众您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解读”。这个您是怎么来理解和定义的?
冯小刚:就是说我们一个电影站得住脚,它不应该是在这一方面,不是政治方面,像《一九四二》,它是要关注我们的民族,关注我们的历史,然后把历史的真相还原出来,让今天的观众看到,然后去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这个我觉得是导演拍的初衷,而不是大家在津津乐道的讨论其他的东西。
记者:但是在观看影片后我们会发现它有太多东西能与我们今天遇到的一些问题契合上……
冯小刚:这个看你怎么去想,我更愿意让年轻的观众看完这个电影,对比一下,觉得我生活在今天我很幸福,我不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灾民。而且我们在试映的时候发现,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点不太一样,大多数年轻的观众,他看完后都说我觉得心里面堵得慌,我庆幸没生在那个时候的中国。这个是这个电影的一个正面的东西。
记者:一直以来您都对自己片子票房特别自信,《一九四二》您的预期票房是多少?
冯小刚:我觉得拍这个电影,当然希望华谊兄弟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这么大的投资,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也同时意味着观众人次多,这个是我希望能看到的,很多观众看这个电影关注这些灾民。对导演来说更重要的是你把这么多年来想拍的一个作品拍了,把这个梦圆了。这对我来说就是非常满足了。《一九四二》这种片子不能用一般的发行经验去判断、去算帐。但我觉得有的事儿你不去实践、不做,永远根据一个经验去判断的话,最后不可能享受那种真正的快乐。我相信《一九四二》只要有很多人去看,就有好收成,这样会给很多制片人、制片公司一个启发,可以不用那么狭隘的去理解商业片,可能中国电影就会变得更丰富一点。我对观众是有信心的!”
记者:其实这次《一九四二》有非常强大的明星阵容,甚至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戛纳影帝蒂姆·罗宾斯加盟,但是似乎没有特别去宣传这个点。
冯小刚:对,因为每个演员在电影里头都起到了他的作用,我们还是尽量把他们当成,就像我们请来的(李)雪健,(陈)道明,张涵予很多来帮忙拍这个电影的演员一样。就是不能放大他们作为奥斯卡影帝的这个身份。这个对这部电影不见得有什么……我记得当时在美国找演员,我并没有让找明星,我只是说找那个实惠的,演技也好、形象也对,就找那种的,而我们的副导演他们也很努力,最后找到这两个演员,两个人也非常的敬业。我们也跟宣传部门反复的提过,不用过多地在这个问题上忽悠观众。
记者:这是不是在跟另一部片做比较?(《金陵十三钗》)
冯小刚:也不是。就是要诚实。
谈未来:“停下来是为了吸收养分”
采访期间,导演跟助理要了一杯水,而据记者所知从发布会到专访,这些人还没吃上午饭。也许就是这样连轴转的拍摄、首映、采访、发布会,让冯小刚生出疲惫感,“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
记者:拍这部电影期间你曾表示过“疲倦”,这是对娱乐圈的疲倦还是对电影本身的疲倦?
冯小刚:都有。为什么我喜欢画画,画画也罢,包括我把写微博也当成了写作的训练。因为不管是写作还是画画都是面对自己,导演的工作是你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需要配合合作的特别多。和人打交道是最累的一件事儿。在中国,一个导演,可能费的神、费的经历,有一半是在电影本身上,剩下的一半更多的是在和合作的人打交道上。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摄制组,加上群众演员七八百号人,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儿,方方面面的,这其实是最累的。
记者:从来没有考虑过转换角色么?比如做监制什么的。
冯小刚:导演和监制不一样,监制需要很多经验,需要甘为别人做嫁衣,努力帮别人做好。我现在一路拍电影,我是比较有一点个性,比较主观。我对自己要做的事能够决定,做监制的话有时候更多要尊重那个导演的意见,我的性格我觉得不太适合做监制。
记者:拍完《一九四二》您和华谊就只剩下4部片的合约,像您透露的那样,拍完了这些真的要休息么?
冯小刚:就是放松一下,有的时候天天拍电影,就像在两边是高墙的窄巷里面长跑,其实创作人员需要养分,需要你的触角深入到各个层面去,这样对创作者是有利的。所以有的时候停下来,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窄的巷子里,让视野更丰富一点、广阔一点,这样对回过头来拍电影会有很大帮助。
(编辑:么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