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专业”二字来评价《东方华尔街》,似乎会让一些真正的金融专业人士嘲笑。但不管怎么说,它比《欢乐颂2》里刘涛那段貌似霸气、实则搞笑的做空市场桥段专业得多。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不是港剧拍得有多好,而是内地剧拍得太差劲。
港人拍金融网剧,有底气也有野心
刘德华监制的这出迷你剧,显然有着不同于一般网剧的野心。它没有选择流行的历史或破案题材,却选择了相对烧脑的金融题材,当然,包装手法依然是“双雄”模式。在港剧史上,类似题材和构架的经典,足以让许多人冲口而出——《大时代》。
1992年在TVB首播的《大时代》,甚至被许多人视为香港金融业入门教材,“丁蟹效应”更是成为港股魔咒。2000年,亚视以《大时代之世纪之战》狗尾续貂,但续作并非没有话题性。1997年,美国投资大鳄索罗斯旗下对冲基金在亚洲各国连连出击,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一片惨淡。次年,索罗斯等人携2000亿港币做空港股与港币,引发香港史上最惨烈的金融保卫战。《东方华尔街》的故事,恰恰也从这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
即使到今天,《大时代》对于入门投资者来说仍有意义。当年的香港,已然是一个港元采用联系汇率制度与美元挂钩的经济体,股市受境外因素影响极大。
从这一点来说,经验丰富的香港人拍金融战,先天就比内地剧有优势,起码不会闹《欢乐颂2》那样的超级笑话。说难听点,你在香港找个炒股师奶,她的金融认识都比《欢乐颂2》的编剧强——可别以为TVB当年那部《师奶股神》是胡编乱造,在香港金融圈里,家庭主妇也藏龙卧虎,当然,也有许多一着不慎的倾家荡产者。
港剧的气场在于专业化下的人性铺陈
当然,一直以专业剧见长的港剧,其实专业在气场而非技术。以律政剧为例。演员的外形与气质都像极了律师,但真要涉及法律问题和法庭交锋,仍是走戏剧化路线而非专业路线。《东方华尔街》也一样,演员的气场体现了金融专业人士的气质,故事的基本构架没有违背金融行业常识(这一点看似容易,却恰恰是内地剧的死穴),甚至做到了每场金融战都似模似样,但它毕竟不是金融教学片,不可深究。
不过,即使仅仅是“表面专业”,已足以唤醒我们对港剧的记忆。
近年来港剧式微,一来有自身原因,二来是因为合拍剧增多,“不够香港”的违和感就出现了,但看不惯的或许只有从小被港剧喂大的香港和周边观众,对大多数内地港剧迷来说,这并非问题。何况,合拍剧告别了港剧多年如一日的简陋布景,画面质量大增。《东方华尔街》以电影式手法铺陈,更具张力。
不过于我而言,《东方华尔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延续了港剧最常用却也最让人受用的套路——专业化下的人性铺陈。
换言之,即使你对金融一窍不通,也不妨碍你观看《金融华尔街》。就像当年,你不懂法律,仍然可以津津有味地看TVB的律政剧一样。
格局升级,但也开始“假大空”
故事从1997年开始,跨度二十年,吴镇宇饰演的叶抱一与张孝全饰演的韦航,怀揣“金融白武士”的理想,希望凭一己之力维护健康经济秩序,无奈被金融巨鳄幕后操控,师徒反目成仇,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复仇之战。其间,又有2008年的金融海啸。
即使是区区五集的迷你剧,有了亚洲金融危机为开头,有2008年金融海啸为接应,铺陈到风云诡谲的2018,自然也有了史诗的格局。
相比情与义的世界,这个利益世界显然更真实。个体的理想频频与现实碰撞,大时代的洪流让一切变得脆弱。不变的唯有多变的人性——这句话看似拗口,却是所有港剧的主题。
当然,作为合拍剧的《东方华尔街》,多少也沾染了内地剧的毛病。过多闪回虽有剧情需要的因素,但也稍嫌做作。极具电影风格的质感画面固然是升级,但有时显得故弄玄虚。二者都冲淡了人性铺陈。加上迷你剧的长度限制,港剧特有的“吃吃喝喝延续剧情”也已不见——没错,我们就是更怀念那些总是靠吃吃喝喝转换情节的老港剧。因为,吃吃喝喝很温情,吃喝时的台词铺陈是人性最好的呈现。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