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中国新说唱》已经开始了海选阶段。在今年各大赛区的海选名单中,依然出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李斯丹妮、万妮达、陈梓童、何美延这些名字,对于选秀节目这个领域都已经不陌生了,有些甚至在其他选秀节目里曾经获得很高的名次。在一些其他歌唱类真人秀比赛中,也有这种反复参赛的选手。对于这种曾经参加过选秀节目,之后又继续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歌迷和业界称呼他们为“回锅肉”。
“回锅肉”是一种行业现象
“回锅肉”不是个别现象,而已经成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行业现象。通常来讲,“回锅肉”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一个选手参加不同的节目,另一种是一个选手在同一个节目中重复出现,还有一种就是已经成名多年的音乐人,走上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舞台。
后者的代表,就是为陈奕迅写过《单车》的柳重言,以及为庾澄庆写过《情非得已》的汤小康,他们后来都参加了《中国好歌曲》节目。而另一位1981年就出道的歌手娃娃(金智娟),也在去年参加了《中国新歌声》。
2005年“超女”的成功,让音乐类选秀节目霸屏至今。在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横空出世的那届“超女”,选秀节目更多是一个梦想的舞台,是年轻人实现音乐理想的舞台,因此这个舞台也是真正素人的舞台,是真正意义上新秀的舞台。
但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一个节目敢说自己只为素人提供舞台。不管是星素(明星和素人)同台的《天籁之战》和《梦想的声音》,还是歌坛新人PK的节目《中国新歌声》,翻开大多数歌手的履历,几乎就没有“身家清白”的。这几年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第一季《梦想的声音》里的叶炫清,当时的她才刚刚考上浙江音乐学院,没有参加任何大型音乐节目,可以说是真正的素人歌手。但即使是这样的素人歌手,随着第二年参加了《中国新歌声》,也就迅速成为了“回锅肉”。
专业选手和节目各取所需
从节目的角度来讲,“回锅肉”的大量出现是必然的。一方面,节目组要为节目的质量负责,而有经验的歌手,对于节目的成功录制,显然有更好的专业保障。同样的节目,你找圈子里的歌手录,哪怕是三四线不出名的歌手,也肯定要比真正的校园歌手更专业,更符合节目播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歌手不断出现在各大真人秀节目,也是一种职业生存方式。在传统唱片工业时代,一个歌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两件,首先是发专辑,当人气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去开演唱会。但一个音乐市场,显然不能满足所有歌手都出唱片的要求,所以在唱片工业时代,就有一批歌手被淘汰、被转行。他们有的去做了主持人,有的则跨界影视发展,比如戴军和吴秀波,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因为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提供了很多歌手一个新的就业岗位,既能保持音乐人的状态,又能得到一定的收入,而且还能继续干着和音乐有关的事情,这自然就催生了“回锅肉”这样一个就业群体。
再者,真正有潜力的新人,在乐坛出现也是有周期性的。他们往往会在一段时间沉寂后,又阶段性地爆发。一般来讲,五年才会换一批有实力的新人出现,但现实却是每年有那么多的选秀节目,新人不够用的情况下,自然只能让“回锅肉”填数。
除此之外,各种选秀节目虽然流量有高低,但都是一个不错的宣传平台。一方面节目需要选手的音乐资源,另一方面选手也需要节目的宣传资源。事实上,很多已成名歌手再战选秀节目,确实能够起到短时间内拉动人气的效果,如果刚好赶上新歌发布的前期,实际上就能“利用”节目,为自己做免费的宣传,而且要比传统的通告型宣传更有效。
行业生态变化催生选秀节目新定位
当然,也不能说“回锅肉”就一定不好。
实际上,和十几年前的选秀节目相比,现在国内音乐行业的生态,同样也有了很多变化。在唱片工业被肢解之后,音乐人想要传播自己的作品,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Livehouse、直播平台、独立音乐网站等,都可以成为传播自己和作品的方式。
再加上音乐视野的国际化同步,以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音乐教育(比如伯克利音乐学院),所以现在的音乐新人,已经不像十几年前那样,只是关起门来自己生长,而是有着很高的起点。
所以,即使是从来没有参加过选秀节目的新人,有很多也已经有了很高的音乐素养,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储备。正所谓对手越是强大,才更激发斗志,新人和“回锅肉”能够在同一平台竞争,其实对真正的新人,同样有一定的帮助。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