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编剧在综艺节目中的灵魂地位已然得到认可。尤其是在游戏类综艺大潮退去之后,一些依托于强故事性的剧本所打造的“粉丝”综艺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越来越多所谓的小众综艺,霸占了综艺大战的一席之地。
好的综艺剧本能把嘉宾塑造得立体
更早的时候,说真人秀综艺有“剧本”,似乎是在质疑节目的真实性。但多年的综艺经验却告诉观众,一档能够经过几季考验还让观众念念不忘的综艺,一定有优秀的策划团队和核心的“编剧”。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对于除了选秀和竞技类意外的节目,也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尤其是在游戏类综艺大潮退去之后,一些依托于强故事性的剧本所打造的“粉丝”综艺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越来越多所谓的小众综艺,霸占了综艺大战的一席之地。
国内观众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综艺会讲故事这件事,可能要追溯到几年前的《了不起的挑战》和《极限挑战》。当时《奔跑吧兄弟》正在风头之上,聚集了各家大牌明星。但“挑战”系列却并没有将节目的重点放在游戏的比拼和嘉宾的对抗上,而是花了大工夫写作剧本,与“发生在城市中的故事”巧妙结合。相较之于在每个旅游景点都做着差不多的游戏,玩着差不多的梗,“挑战”系列通过任务和情节深挖嘉宾的人性心理和人生故事,既刻画了每个嘉宾更加立体的人设,也表现了他们普通人的那一面。比如《了不起的挑战》中,经典的重庆棒棒父子塑造了沙溢“慈父”憨厚的形象,而岳云鹏下矿井的故事,则体现了以小岳岳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胆怯和无法克服的弱点。
好的综艺剧本就像成功的电视剧一样,能够塑造嘉宾成为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一季又一季的节目更新也不仅仅只是换了几个嘉宾和节目场景,而是要能让观众能够代入其中,看到角色在时间线上的变化。在《极限挑战》中,张艺兴一开始被骗而输了比赛会忍不住红眼眶,到如今聪明、灵活、更成熟的形象,也和节目外的他所经历的事业变化能够有所呼应。在最新一季中“回到80年代”的主题中,几位人过中年的嘉宾,在节目中的真情流露,我们作为观众可以真实地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也会有对年纪和未来的担忧,也会困于孩子和老人的难题。
而观众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些,当然都是借助于综艺节目的剧本。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话题往往不是依靠某位明星的爆点,而是能够在一群人中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就像好的电视剧能让观众“各取所需”是一样的。
近期国内综艺有“影视剧化”的趋势
上述的综艺不妨叫做“IP化打造”,依托一组好演员和好剧本,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换了别的嘉宾和制作恐怕就不是这个原汁原味。想想看,是不是哪怕引进版权的节目,换了嘉宾就能够让观众忘记原版的风格?但还有一种综艺本身就具有一定技术性,也就是说,剧本的创作难度大于嘉宾的作用。这个剧本一旦创作成功,节目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一季更比一季好的《明星大侦探》,每个嘉宾在抽角色卡时拿到的就是一个属于自己角色的“剧本”,这可以说是非常接近影视剧的做法了。
《明星大侦探》每一集都结合了不少侦探小说的名家名篇,再加上创新的故事背景,已经做出口碑的系列包括“未来系列”、“No Zuo No Die系列”、“密室系列”。其实,该节目在第一季推出的时候也饱受原作粉的批评,包括“娱乐成分过多”、“探案逻辑不严密”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原因——“故事不过关”。在随后两季的调整中,节目组明星去掉了不必要的搞笑效果,故事的复杂性和探案游戏的难度也被调高了一点,嘉宾在探案上的“专业化”,也就是与故事的融入程度,比起搞笑来说,更加被粉丝看重。
与此类似的还有《咱们穿越吧》,这个节目已经做到第三季了(第三季改名为《穿越吧》),基本上可以纳入“文化综艺”的范畴,有一定门槛所以似乎水花不大,但前两季的豆瓣评分竟然高达8.9和8.5分。节目里,嘉宾们需要“穿越”到历史中去,借助对历史情境的“体验”来传达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比如穿越到初唐中体验驿户驿兵,感受唐六典,看到造纸和攻城的过程。模仿《琅琊榜》的战争场面时,旁白会说,数百万将士浴血杀敌,才换来边境和平。
而历史文化故事进行了合理的改编演绎,这就要求编剧在写台本时必须对每一集的历史情境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融会贯通,适时地科普又适时地抖包袱。最近大红的《国家宝藏》,其实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会“抖包袱”,比如王凯饰演的乾隆调侃自己的“农家乐审美”,就是合理的历史演绎。既无伤大雅,又准确地戳中观众的笑点,以此形成了宣传点。这些节目的成功背后,一个好的台本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编剧”至关重要。
这些综艺节目能够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剧本”,因此即使它经常更换嘉宾,但也不会伤其筋骨,只要嘉宾的阵容足以将剧本上的故事玩转,那就足够了。制作组应该也很清楚,节目的粉丝是为了节目的质量而来的,如果放弃核心竞争力,无疑是放弃忠实粉丝群体。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