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念那个黄金时代,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那个黄金时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此后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们只有期待,电视剧的整个产业生态能够更合理,让好编剧获得回报,让那些愿意付出的人获得回报,最终才能出现市场与艺术的双丰收。
当下优秀电视剧比例太低
毫无疑问,今天中国的电视剧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技术方面,都比30年前好太多。每个台都有电视剧,有很多台可以选择,但是观众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几乎每年,《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都会重播,永远有一定的收视率,除了怀旧,一定还有什么魔力,才能抓住大家的遥控器。
这两年还是有很多不错的电视剧。大IP阵营收获颇丰:《白鹿原》这一让作者都觉得难以改编的恢弘巨著,拍成电视剧竟然效果不错;熟悉的三国题材里,诞生了一部视角独特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现代剧里,有《欢乐颂》对女性成长的关注,有《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这对时代的写实。更何况,还有《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网剧的异军突起。虽然比不上1990年《渴望》的热度,也算是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
很可惜,优秀的电视剧放在我们每年几万集的电视剧产量里,整体上还是太少。如今,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很难再有一部剧能够取得30年前的轰动效应,也让一些好的作品,淹没在众多的烂剧之中。《纽约时报》可以评论出2017年最值得看的10部美剧,但如果我们要评10部国产剧,排名第10的恐怕总会不尽如人意——可能是收视率,也可能是好评度。
制作模式不同不是拍不出好剧的理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如今的电视剧制作周期太短。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高调宣布推出的热剧第二部,或者在投拍时就高调宣传的所谓大戏,往往乏善可陈。这两年的佳作,《伪装者》和《琅琊榜》,在播出之前都还是籍籍无名,这预示着对创作者来说,有一段相当长的寂寞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必担心播出后的效果,反而更容易沉浸在电视剧制作的过程中。这是难得的专注,正是在这种专注中,演员也才能暂时摆脱商业的制约,而抵达“表演艺术”。
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两种电视剧制作思路的不同。30年前的电视剧制作,可以看作是一种共同体的协作。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有艺术方面的追求。他们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他们不需要在乎甲方的态度,或许拍摄资金有限,但可以免去满足市场要求的种种掣肘。那时的拍摄共同体,其实是个人的联合,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一部分的价值。
现在的电视剧制作,是一种产业化模式。投资方和拍摄方,变成一种商业契约关系。这种模式本身符合现代社会的商业模式,只是在产业并不成熟的条件下,问题也会相伴而生。这对拍摄方来说,最要命的一点,就是时间限制。一个投资,最要紧的是产出。能否在某个节点卖出去,能否迎合到一种有利于收视的公众情绪,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些大名鼎鼎的电视剧制作方,这几年反而缺乏好作品,因为他们接的单太多,而制作的时间也就变得大为缩短。相反,山影集团和正午阳光近几年的崛起,或许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最初的阶段,直面市场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按照这个逻辑,如今已经是行业佼佼者的正午阳光,有可能迎来一个作品下降的周期。
新生代演员更看重戏外的表演
说到电视剧,演员是重要的组成。今天的产业环境下,好演员和“流量明星”是有矛盾的。这方面,胡歌、孙俪算是一个平衡得比较好的典型。举这两位为例,并非说他们的演技在演员里有多拔尖,更重要的是他俩有代表性。两人都是一线明星,也算有流量吧(虽然“流量”这个词今天已经被烂演员做成了贬义),但近年拍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剧,都有不错的口碑——即使电视剧本身被批评,也很少落点在演员身上那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热衷谈表演,业余的时候,他们也会考虑读书和提升自己的问题。
大多数演员,忙着收钱和参加各种活动,没有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也就谈不上表演技巧本身的进步。很多演员通过真人秀节目来保持自己的热度,通过在圈内“广结善缘”来维护自己的人设,从而保持自己的价值,很少有人再敢远离媒体提升自己了,那意味着风险。
因此,正是这种表面的牢笼,成了很多演员的牢笼。演员永远开开心心地参加活动,基本很难看到谁因为演一个角色而陷入精神困境的报道。最终,电视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停止发育”的演员,他们演了一部剧成名,或者被影视公司推到前台,从此就成了“明星”,但是就表演艺术来说,他们从此就停止更新了。
这是普通演员甚至流量明星,和被尊称为“戏骨”的演员最大的不同。所谓“明星”拥有一个大舞台,而“戏骨”更追求拥有自己。老演员会把成为“表演艺术家”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对“明星”来说,仅仅是这个称号本身,就显得可笑了。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形象、粉丝以及代言等延伸收入。
艺术和商业不该是相互掣肘关系
艺术和商业,你如何选择?没有谁有用气拒绝商业。30年前的那一批电视人,他们的苦恼在于商业化不够,但正是这一点成就了他们。如今,电视剧完全产业化,商业诉求完全压制了艺术诉求(没有哪个“小鲜肉”可以正经地谈论表演艺术),或许就是中国电视剧缺乏佳作的最重要原因。
这样讲,有一点唯艺术论的倾向。其实,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电视剧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潜心创作的作品,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谁又愿意粗制滥造呢?我们怀念那个黄金时代,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
那个黄金时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此后再也不会出现了。我们只有期待,电视剧的整个产业生态能够更合理,让好编剧获得回报,让那些愿意付出的人获得回报,最终才能出现市场与艺术的双丰收。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