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即生者的“记忆”是衔接亡者在亡灵世界好好生活的唯一依据。尽管有着代际间的不解,有着难以消磨的创伤,但最终用爱化解了梦想与亲情的冲突,抚慰了记忆与死亡带来的伤感。可以说是放在哪个国家、任何时代背景都“治愈”的动画电影了。
简单“睡前故事”却经得起心理学推敲
《寻梦环游记》延续了皮克斯动画的特点,一边讲述非常大的主题,爱(存在)与死亡,一边兼顾商业性、娱乐性。《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等等都是如此,充满了奇趣妙想,故事引人入胜,同时在细节上经得起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推敲。
米格的家族是心理创伤的家族,曾祖母可可的父亲为了音乐离家出走,曾祖母的母亲伊梅尔达为此把音乐驱赶出家。遗弃创伤一代代遗传下来。出于对被遗弃的恐惧,米格家一代一代把音乐等同于遗弃,以至于看到米格碰了吉他,奶奶便尖叫失控,殴打吉他的主人。中国家庭与墨西哥人类似,有三代、四代同堂的习惯,奶奶一把摔了米格吉他的情景,中国观众肯定能引起共鸣:我们曾经被家长们烧了多少漫画书、扔了多少心爱的画笔、乐器!
迪士尼不兴说教,不讲理论,悄悄地在影片开始埋了引子:丈夫离家出走,伊梅尔达为了养活孩子,开始“做鞋”。米格说,她可以做烟花、做糖果,可她偏偏选了做鞋。是啊,为什么偏偏选择做鞋?鞋是给人穿出门的,出外行走的。这鞋是做给谁的呢?给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呀。曾祖母的父亲在家中是失位、缺席的,灵坛上也没有他的位置,这个缺位的人却一直以最显著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家族——所有的鞋,在象征意义上都是做给他的。家庭里的重要成员也许物理、物质上不存在于家族中,心理上、精神上这个家族总是给他留有位置。这个伏笔也为后面伊梅尔达说“他(丈夫)是我一生最爱的人”做了铺垫。
不同国家、民族对爱的诠释是共通的
中国人确乎和墨西哥人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有亡灵节,我们有中元节、盂兰盆节,都在和死者对话、交流。只是不知何时起,有些中国人开始回避谈论死亡,小孩子问起来,含含糊糊,神神秘秘,反而令死亡蒙上了一层阴影,变得恐怖。
《寻梦环游记》里,亡灵们的世界和我们一样热闹、精彩,亡灵节时有盛大的音乐会、庆祝活动,他们记得所有生前的事情,挂念着子孙后代,每年亡灵节走过万寿菊铺成的桥回到这个世界看望在世的亲朋好友。供奉给他们的食品、礼物都收到了,满坑满谷。阴与阳不过是一体两面,另一个世界啥都和我们一样——特别是爱。
“生”这个世界的人心中的爱,具有令“死”那个世界的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多么温暖、温馨的法则。只要有人爱着你,记得你,亡灵世界的你就会一直存在下去。而得到爱很少的人就像埃克托虚弱得快要消失的骷髅身影,无力、无助。这条法则陌生吗?再熟悉不过了,和“生”这个世界的法则何其相似。只不过,它把“生”的世界的法则具体化、具象化了。
许多成人在电影院里看着《寻梦环游记》热泪盈眶,唤起了他们对爱、家庭的温暖记忆。对小朋友来讲它同样意义重大:想想,爱能让人存在!电影里把亡灵世界描述成和生人世界一样,小朋友通过这种方式领略到了爱的重要意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爱家人、爱朋友,自然而然地教孩童懂得了爱的重要意义。评价《寻梦环游记》适合一家三代共同观看,一点不为过。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