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家族》口碑差,最重要的原因是仅拿来故事和人设框架,却把最难能可贵的东西丢了——原版的老导演山田洋次对人世的清醒洞察和从容悲悯。在中国版里,创作者仿佛抱着胳膊站在一边,微笑中透露着讽刺和戏谑。因此,这次翻拍尽管连场别顺序都差不多,但观感上已经截然不同。
只移植故事和人设框架,忽视了情感
作为中国银幕上比较少见的家庭题材电影,《麻烦家族》贴着黄磊、喜剧、翻拍高分佳作《家族之苦》等标签,卖相不差,然而票房跟口碑皆大幅低于预期。
这不是观众还没准备好去面对一部翻拍电影,而是当下的翻拍电影还没准备好就急着面对观众。
“翻拍”,首先要认清的是看中原版什么?或者说拿来哪些优点和特点?其实导演黄磊对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认知非常到位:“影片当中没有过度的浮夸的笑料与讨好,也没有无知的煽情与催泪,在叙事结构上娓娓道来,平铺直叙,不去显示任何的电影手段或特技,努力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清晰地展现。”
可惜,这些话只定格在了导演阐述里。执导时他45岁,不惑之年,从综艺节目到娱乐报道,都显得睿智明白。所以他的镜头也劲道,抓住了当下中国人浮躁的特点,然而一不小心,把人物的浮躁和创作者叙事上的浮躁弄混淆了。他拿来的根本仅仅是故事和人设框架,却把最难能可贵的东西丢了——原版的老导演山田洋次对人世的清醒洞察和从容悲悯。所以,我们仿佛看到创作者抱着胳膊站在一边,微笑中透露着讽刺和戏谑。因此,尽管这次翻拍看似严丝合缝,就连场别顺序都差不多,但观感上已经截然不同。
“中国化”需要通过各种细节体现
坦白说,《麻烦家族》已经很用心地从家庭角度去搭建社会现状,试图完成故事的中国化转制,尤其是细节上的接地气。黄磊演的大哥动不动就飙英文,着实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精英人士。孙莉演大嫂签收外卖只开半扇门,而非日本版把人请进屋唠两句,也很符合当前习惯和国情。
这是我们目前翻拍时做得最好的部分,但创作者却往往会忽视基底——电影的语境。往小了说,语境是表达方式——有个夏目漱石的经典梗,把“I love you”翻译成“今晚月色真美”,因为含蓄的日本人不会直接说“我爱你”。其实除了在脑残偶像剧里,中国人也不会直接说。往大了说,语境就是文化体系。如果语境没能落地生根,再多的精巧细节和时代段子,都只是空中楼阁上生长的藤蔓,可以蜿蜒延伸到地面,却支撑不住主体的重量。
大家庭式的“家族”在当代中国城市并非常态。为让一家人住一起,片中做了为让孩子就读私立学校而住到郊区的设定。这样的设定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撇开父母注重子女教育的心态,这样的生活方式仍然不具备普遍性。片中,子女听说父母要离婚,按普通中国家庭的逻辑,兄弟姐妹一般会立刻通气儿,然后跟父母交涉。哪怕争吵、炸毛都很正常。但片中却先是猜测、搁置以及找律师取证,最后事态不可收拾了才家庭会议。日本人含蓄客气,这么做还说得通,但这不符合中国人什么事都希望尽早讲清楚的习惯。
这种语境的割裂,绝对不是《麻烦家族》所特有的。之前《嫌疑人X的献身》取材东野圭吾的小说,同样面临日本文化的语境改造。电影明明在哈尔滨取景,但拍出来的感觉像在台湾,为什么?因为大陆不是那样的生活方式,开在居民区的小吃店很少有那样小清新包装的便当,新邻居搬来以后也不会到隔壁敲门送小礼物。对比中韩两版《捉迷藏》也会发现类似的问题,老旧住宅区在韩国可能会住户稀少,而在中国,因为租金便宜,情况恰恰相反。所有现实题材的翻拍,语境都是不得不死磕到底的关卡。
我们不妨期待接下来另外几部翻拍作品,能够做得更好。一部是英皇和万达已经拿下版权的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一部是网传鹿晗和周冬雨有望担纲的《秒速5厘米》中国真人版。最快问世的将是黄磊领衔的《深夜食堂》中国版电视剧,希望那份深夜以食物慰藉都市人孤独内心的真挚隽永还在。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