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后,美国变得敏感、容易激动。而在文艺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方面,宽容与退让,反思与纠错,成为美国电影人的集体表达。《金刚:骷髅岛》里的这只金刚,在人性方面也有着更深的挖掘,甚至沾染上了政治觉悟气息,与当下好莱坞的主流价值观无比贴切。
“金刚”是美国版的大IP
说到“金刚”,首先联想到的,当是那只身材巨大的大猩猩,只有在“金刚”前面加上“变形”二字,才能确认是那几块钢铁堆成的料。实际上,“金刚”在梵语中的意思是神话中的武器,也常被用来比喻身材巨大的人。
金刚在美国是一个大IP,其知名度相当于中国的孙悟空,由于金刚形象是没有版权的,所以好莱坞有竞争关系的制片公司可以拍,日本、印度也可以拍,并且日本还拍过一版《金刚大战哥斯拉》,强行蹭了一把金刚的热度,按此思路,其实中国也可以拍《金刚大战孙悟空》,它们还是同类,拍出来会更吸引眼球。
刚在中国上映的最新版金刚故事《金刚:骷髅岛》,容易让人误以为是2005年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金刚》续集,实则不然,两片的主创不同,剧情没有勾连,格局立意也大不一样。大概是说,作为岛屿的保护神,一开始金刚对乱扔炮弹的探险家和军队大开杀戒;但在与女主角一番简单的眼神交流后,这只金刚迅速学会了判断好人与坏人;随着怪兽不断加害人类,金刚又成了人类的保护神。
虽有彼得·杰克逊般的《金刚》珠玉在前,但《金刚:骷髅岛》试图超越前者的野心也跃然于银幕,据说每隔上个十来年,拍一部金刚题材都会让出品方赚得一笔,如今距离上部金刚故事已经有12年,《金刚:骷髅岛》在美国本土的好口碑与高票房也验证了这一点。
这版“金刚”被彻底美化,政治觉悟最高
梅里安·C·库珀在20世纪30年代初想到拍金刚故事,最让他激动的一个创意,就是让金刚站在帝国大厦顶手撕飞机,那时美国经济正处在危机状态,人们在不安与压抑之下,需要借助金刚那双具有超强破坏力之手来发泄一些什么。
由于库珀的创意太过深入人心,各版金刚都少不了要向经典致敬,致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干脆是翻拍,另外一种则是保留噱头与精华,再进行一些创新。《金刚:骷髅岛》无疑是后者,导演乔丹·沃格·罗伯茨在一开头就安排了金刚手撕飞机的大场面,但在结尾时,却选择放弃了让金刚登上标志性建筑,而选取了电子游戏常见的设定——与终极大BOSS决战。
在创新上,罗伯茨在两个方面发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对电影情境的提升,来拓展电影的格局,作为一个神秘岛屿,作为故事发生地,它较好地迎合了观众渴望神秘、拥抱新鲜的观影心理,同时,通过对骷髅岛的精心刻画以及台词暗示等手段,也非常赶时髦地与全球反恐、人类和谐、环保理念等话题扯上了关系。
《金刚:骷髅岛》里的金刚,在人性方面也有着更深的挖掘,甚至沾染上了政治觉悟气息,对比以往各版,可以说这只金刚更美国。并且,从情节设置来看,编剧、导演彻底美化金刚的意图已经显露无遗——从金刚掉转枪口,成为人类的保护神那一刻起。
对“战争贩子”的批判有现实意义
9·11之后,美国变得敏感、容易激动。而在文艺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方面,宽容与退让,反思与纠错,成为美国电影人的集体表达。电影里的美国,已经最大程度地褪掉了好战色彩,在战争与反恐题材中,美国处在被动局面、不得已才动武自卫,成为好莱坞的主旋律。
在《金刚:骷髅岛》中,最能代表电影人批评精神的,是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帕卡德上校。电影把帕卡德上校塑造成了一个有战争瘾的军人。从越南撤兵,让失去作战机会的帕卡德上校失落不已,而接到军方保护科学家“探索”骷髅岛的任务后,他流露出的狡黠一笑,令人心生寒意。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剧情完全按照把帕卡德上校包装成“战争贩子”的路线走,他借着为战友“复仇”的名义,固执地不撤离骷髅岛,继续带领队友送命,为了满足心中那莫名其妙的“崇高感”,帕卡德上校成为所有人心目中“无知者无畏”的蠢货……帕卡德上校这个角色身上的讽刺意味,是指向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的,也表达了美国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希望国家和平,但反对用战争来捍卫和平,他们需要金刚这样的守护者,尽管他们也知道,像金刚这样无私奉献的天外来客,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来分担美国人的焦虑,但在电影里,金刚却能给他们带来暖意。
作为一部娱乐大片,创作者在作品中投射一些有关政治、环保的思考,是不会损伤影片的观赏性的。尤其对于那些不仅希望通过影片打发时间的观众而言,从故事与角色里发现一些能够令人联想到现实的元素,会让轻飘的娱乐变得有一些重量。而这个重量的高低程度,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价值。
(实习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