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门》
“限娱令”五年后,周播剧形式终于完成了试水,成为主宰这个夏天暑期档的绝对力量。
先后播出又同期竞争的几部热门国产剧《老九门》、《九州天空城》、《幻城》和最近播出的《青云志》在影视化前都已经靠原著(《天空城》除外)积累下深厚的群众基础,主演也都选用的是在年轻观众中极具号召力的人气演员。
尽管阵容强度和制作水准参差不齐,口碑也有高有低,但仍然形成了集体性的话题热度,这是前所未有的。
《幻城》
一方面是周播剧大热,一方面是质疑声不断——暑期档期群雄逐鹿,但就现状而言很难断言其中是否有剧集可以复制《花千骨》的成绩;网络平台与电视台同期播放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视分流的情况,广告商盈利困难,大制作、大排场之下,是市场对于周播剧形式的质疑。
远及欧美,近到周边的日韩泰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采用的都是周播剧的形式,已经培养出大批忠实观众。周播的形式对于国内的年轻观众而言接受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对比每天连续播出的传统形式,国产剧采用周播模式并没有在观剧层面显现出任何优势。
国产剧采用周播的模式是政策调整和播出渠道演进双重作用的结果,播出形式位于整个影视产业链的最末端,尾巴形态的大幅度改变并没有引发头脑的任何反应,国产剧的制作模式仍然和天天不断连续放送时没什么两样。
制作模式没有改变,播出模式变了,播出模式的优势没有显现出来,反过来成为向观众披露剧集制作问题的手段,这些问题集中在情节拖沓、节奏混乱、人物空洞、行动缺乏逻辑、台词幼稚等等……周播的形式给观众一周时间思考剧集的问题,如果一部剧是上述问题的重灾区,当剧情无法留住观众,就只能靠荧幕上演员的脸,如果脸也不够吸引人,那也怪不得观众手里的鼠标键盘遥控器了。
《青云志》
演员的脸,就是剧集全面溃败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产剧周播槽点比亮点多的情况仍将持续,重演员而轻编剧的情况仍难以扭转。
提到周播模式,很多人习惯将国产剧与美剧做对比,并举例Netflix一次性放出整季全部内容的形式,试图证明从大趋势上看,周播剧不再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在付费网络视频平台已经铺就的当下,回归天天播出才是国产剧应该采用的形式。
这种论证模式是以偏概全的,Netflix局部的成功不代表整体的强硬,况且美国的播出模式本质上不是周播形式,而是按季进行,每季的时间段相对固定。国产剧选择周播是在政策调整下不得不为之的,是被动的,整体上没能形成“季”的概念,剧集的集数几乎固定,也很难再做调整,国产剧没有美剧生产的背景,播出模式选择的目的也不同。
《老九门》
国产剧选择周播,是为了适应政策,错开播出时间,创造最好的收视效果。相较于美国,更近似日韩的情况,排除部分长寿剧集,绝大部分剧集虽在播出集数上有多有少,但播出日期和时间段相对固定。日韩只在特定时段播出的剧集做大手笔投资,比如日本NHK电视台的大河剧只在周日的特定时段播出,同时段收视几乎没有竞争,收视率也有保障,制作费用相对同期剧集要高很多。国产剧这样的大制作,在运营商很难适应收视错峰的周播模式时间安排。
由于没有制作成本的限制,国产剧在长度上基本与大河剧不相上下,影响力却无法与之匹敌,可短时期内很难做到复制他国模式,缩短集数,靠增强自身灵活性,迎合市场对剧集做出调整——中国影视行业没有任何做出类似这种调整的预兆,因为没有能力,因此没有可能。
《幻城》
与当下的国产剧集相似,日本电视剧剧情多数有出处可循——不是漫画就是小说,因此剧情稳定,无需迎合观众,如果收视率不佳,直接砍掉就好,因收视率而背负罪名的往往是主演。但在国内语境里,同样是改编影视作品,挨骂的通常是编剧,令人心酸的是,被喷这么多口水并不能让编剧在整个产业链条里的地位有所上浮,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注重的都是前端的营销,有颜有情怀,对决定整部作品成败的故事本身却轻之又轻。
近几年来,美剧韩剧成为了国产影视作品追赶和超越的对象,遗憾的是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制作费支出的豪放程度、演员阵容的靓丽程度上。
韩剧和美剧的制作环境是残酷的,要根据观众收视的反馈情况对接下来的剧情做出及时调整,现改现拍,夸张点讲,每一句台词都关乎整部剧的死活。经得起观众一周时间品咂、推敲的扎实故事和足够调动观众情绪的戏剧冲突是周播剧得以续命的唯一来源。
就现状而言,我们的编剧没有能力做到,我们的编剧不生产戏剧,他们只是收视率的背锅侠。
没有能背完的锅,锅只会越背越多。在锅将最后一个编剧压死之前,国产剧的核心价值观大概还得靠脸撑着,每周定期放出素材供粉丝剪辑创作,MV、鬼畜、小剧场……只要将故事剥离出评价体系,不断涌现的IP周播巨制部部都是极好的。
(编辑:纪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