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电影为何用不好“莎剧套路”?

2016-06-13 09:23:11来源:新京报    作者:指间沙

   
今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英国电影学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等举办“莎翁影史”纪念展,特别安排放映伊恩·麦克莱恩主演的电影《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并非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而是中国电影在极速变化中,未树立起根植历史与民间的强大文化价值观,文化基础跟不上炫目的技术、漂亮的面孔、商业的算盘,更谈不上与观众的共鸣。


  上海电影节开幕前的下午,素以“相亲角”闻名的人民公园里坐进一位洋老爷子——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他手中举的纸上写着:“5英尺11英寸,77岁,剑桥毕业,伦敦有房。”有网友笑称他完全把握住了中国式相亲文化精髓。不过,他举的另一张纸,就深刻多了:“爱情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来体会的。”这句话出自莎剧《仲夏夜之梦》。


  伊恩·麦克莱恩是来参加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他戴着耀眼的红围巾朗诵了《皆大欢喜》片段。许多中国人知道麦克莱恩是因为他在电影《魔戒》里饰演仙风道骨的“甘道夫”,以及《X战警》中的“万磁王”。那些都是他在21世纪里的角色,而他处于人生巅峰的时期,其实是20世纪——出演了《理查二世》《理查三世》《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翁名剧、加入了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并因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被女王封为爵士。


  今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英国电影学会、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等举办“莎翁影史”纪念展,特别安排放映伊恩·麦克莱恩主演的电影《理查三世》。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马昌(Nick Marchand)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观众对莎士比亚作品演绎的热情反应出乎我们的意料。”


  当然,除了伊恩·麦克莱恩作为文化偶像带来的热烈效应,莎士比亚戏剧本身及其经电影重塑后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更是吸引中国观众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最熟悉的莎剧是《哈姆雷特》。19世纪末,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就有提及。1958年孙道临、邱岳峰配音英国电影《王子复仇记》,在内地最广为人知。中国“第五代”导演拍起国际商业大片来也爱这个宫斗悲剧——例如冯小刚的电影《夜宴》;胡雪桦的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也套上了《哈姆雷特》,但都不算是成功之作;再后来,电影《铜雀台》被评价“憋着劲告诉你姓‘莎’”却让人感觉怪异;就连莎士比亚味儿颇浓的《赵氏孤儿》竟然也没有得到多少好评。


  这倒不是莎士比亚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而是中国电影在极速变化中,未树立起根植历史与民间的强大文化价值观,文化基础跟不上炫目的技术、漂亮的面孔、商业的算盘,更谈不上与观众的共鸣。


  虽说套路是显而易见,却并非是万能的。譬如以花里胡哨的中国元素符号,混搭国际流行的功夫动作,是不少华语电影的套路。以老少边穷,表现病态人物来走出世界,是另一种套路。可是,哪怕故作深沉地说出一些莎氏台词,也挽不回整体的空洞无力。


  说到套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主持人照例让伊恩·麦克莱恩学说两句上海话。结果,被老爷子果断地回绝了。的确,这太套路了,还记得今年三月莱昂纳多来北京宣传《荒野猎人》也让主持人逼着说“我爱chong国”吗?这样的“例行公事”虽然无伤大雅,但观众着实会感觉厌烦。希望麦克莱恩的拒绝能给自讨没趣的主办方长点记性吧。


  (编辑:纪晨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