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因为「制片人方励直播下跪求院线增加排片」被推向风头浪尖,事件引发的争议和各路观点,相信大家都看了,我就不赘述了。
从结果上来说,事件发生后,这个片子上座率暴涨到36%。截止到今天,电影票房10倍反转,从300多万到3801万。
广告从业者角度,这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话题基本是刷屏效应,成功地在舆论领地拿下《美队3》一城。洞察的是媒体、自媒体追逐热点的本性,以及观众那点刻奇心理,骂或者捧,关注度就是流量。
热点事件一般不过三天,在这纷纷扰扰的喧闹散尽之后,我们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是真的好电影被埋没,还是沾了导演好名声?过誉,还是悲情营销?
故事很简单,徒弟游天鸣跟着唢呐王焦三爷学唢呐,最后承袭了衣钵,他为人老实而且忠守手艺人的德行,却因为时代变化无法保住百年传承的唢呐班,焦三爷病重离世,唢呐名曲《百鸟朝凤》遂成绝响。
电影是CCTV6即视感,剧情是故事会路数。
我不能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诚意足够,手法老练,但是太旧了,手法和拿捏都旧,故事伏笔都是套路。
开头有一点侯孝贤的意思,大远景,人不动,静默,只有环境音,构图有些讲究,但往后就露了怯。这种散文式的叙事方式,其实对每个镜头和剧情的安排,更加讲究。
比如《刺客聂隐娘》,虽然好像什么都没讲,但一口气都凝聚在聂隐娘的身上,形散神不散。
而《百鸟朝凤》里,吴导演将小说原着做了改动,将戏份集中在焦三爷的身上,原本也是为了汇集这一口气。但实际操作中,却未能平衡天鸣、焦三爷、师弟蓝玉的戏份,镜头也粗糙些,所以气散了。而且大西北农村题材,粗粝感不够,演出和讲白都书生气,普通话太出戏。
有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忠义,我不以为然,也有夸奖手艺人匠心,还是不在点子上。
传统不敌现实的懊恼,才是作者和导演真意。
这个题材是不是很熟悉?徐浩峰在《箭士柳白猿》《师父》里讲的也是传统的失守,但台词动作和剧情里的张力,非《百鸟朝凤》可比。
更重要的是,《百鸟朝凤》只是讲时代磨灭传统,点很好,时代阵痛,永恒话题。但切得不够深,一味地责备人们数典忘祖并非这个问题的内核。
吴天明导演明显是有话要说,借古喻今,却把意识过多的外露。匠心表达欠缺,优越感在那支金唢呐上流露更多。
相比起来,原小说里面天鸣忘了《百鸟朝凤》、师父焦三爷给蓝玉厂子当了看门的,街边吹唢呐讨钱的乞丐吹的是正经每代只传一人的《百鸟朝凤》,反倒有种谐趣的悲凉。
吴天明导演指导片里师娘演戏
但是,这部电影的「有意思」在于,得把它放进真实世界里对比着看。托电影言志之外,电影内外的映照。
吴天明,中国第四代导演,被称为「第五代导演教父」。这个拍过《人生》《变脸》《老井》、扶植过张艺谋、陈凯歌的老电影人,面对的时代变化,跟电影里的焦三爷和游天鸣面对的,没有差别。
游家班和洋乐队同场演出,他们瞪大眼睛看着莫名出现的洋乐队,复杂的乐器,长得像唢呐的小号,扭摆着腰肢的浓妆女人,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猛地想起一篇报道里,说吴导去影院看电影,看到动辄一天就过亿的票房纳罕,这怎么能这么高的票房!电影怎么这么拍!
第一排左一是吴天明导演,左二张艺谋导演
而片里的蓝玉,相比小说,明显加重了戏份。
这种更有天分、更灵活、更通人情世故的小孩,未尝不是另外一类导演的写照,如吴导曾经的表态,「《变脸》跟他们的片子都不一样,那是我的片子。他们不会拍那样的电影,也不屑于拍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
他的个人观点,在唢呐王对继承人的选择里显露无疑,天鸣,天明。
电影院开始放电影之前,先放了一段追忆吴导、张艺谋和马丁·斯科西斯对吴导盛赞的短片,这是在任何一部电影观看前都不曾有过的,即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更倾向在映后走字幕的时候放。而海报和通稿的关键词,「吴天明遗作」「大师绝唱」。很明显,的确走的是悲情营销的路子。
将观众预设在一个敌对的位置,是这部电影宣发所采取的策略,而方励老师在某直播平台对院线经理的悲情一跪,更是把这场对战先退到一个投降的姿态。
不少人在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直接把同期上映的《美队3》视为敌人,颇有点不看《百鸟朝凤》就是崇洋媚外就是丢弃文化坚守的意思。
你看,「我们」不就是电影里哪些追逐洋乐队的乡下人吗?而对下跪事件骂得最凶的,似乎很容易被代入里面喜欢看美女大腿的地痞。
看的时候觉得焦三爷死在吹奏《百鸟朝凤》的太师椅上可能更好,后面生病、卖牛、重聚班子有点拖沓了。但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说的代入现实视角,这未尝不可以对应后来人帮吴导宣发电影。
私心里,他的坚持如唢呐王卖牛置办行头,也希望有个执着老实的天鸣能坚守他的梦想,也希望有来自文化局代表的国家力量来挽留传统文化的逝去。
这样去看这部电影,反而能够理解电影背后的意味,让这部电影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但反过来想,更加令人害怕。对于传统不敌现代的认知,是不是只能如此,非得敌对,非得悲情。如同艺术电影在国内的推广,非得刻奇不能得高票房。对观众审美和艺术电影在国内的困境的批判,也有很多看法,我不够专业,也不多说。
但我最认同的,是这部电影里,焦三爷那种珍视手艺的尊严感,「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电影如其人,我相信无论吴导演表述如何、内心懊恼几何,还在拍这样的片子,必然是十分热爱电影、热爱导演这份职业的。
也许我浅薄,也许我不太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但我喜爱的「电影」,我认为它是骄傲的。不是一定要从俗,也不是一定要陷于悲情,世道再坏,好导演坚持拍,我们坚持看。
1993年2月,李安导演与吴天明导演纽约合影
(编辑:纪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