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小失望。旁白多得要命,拼盘式的多条故事线显得蜻蜓点水,意犹未尽。
整个剧在营销上是卖力的:
1,有「北京遇上西雅图1」做基础,巩固并吸纳粉丝,其实两部除了片名上有关联,其他都没有关联;
2,汤唯和吴秀波荧幕CP概念很经典,文艺痞帅的大叔,可文艺可逗比的女神,符合市场预期,加上汤唯宣布怀孕,一起参加电视综艺节目,主演牌有群众基础。对了,片中吴秀波还大展胸肌,蛮拼的;
3,整个电影的广告植入是凶猛的,房屋买卖,租车软件,玲琅满目,招商引资开展得有声有色,剧情也给植入提供了肥沃土壤。
不过整个剧情很催眠,男女主角前面80%的戏份都是「柏拉图」,两个人以信传情,各种文艺句型翻腾着,比如 “你知道仙人掌吗?”“你见过海鸥捕食吗?”,重点是,此处有大量的旁白!
关于对旁白的吐槽,近的有电视剧《欢乐颂》,去年《全员加速中1》的旁白也是被诟病后来还好去掉了,徐静蕾早年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有这种旁白(还好篇幅不算很多)。
1,本剧的旁白是演员后期配音的,字正圆腔,听不到呼吸声,就像在听朗诵,朗诵时间太长,真的很催眠。除非是现场收声(该剧有小部分场景是现场收声),但这个对演员演技要求太高,相当于隔空表演。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剧情,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2,旁白不应该有这么长篇幅,本身就是用来做注解用的,要恰如其分地在点睛的位置出现,比如周迅在《风声》片尾的旁白,就非常动人。不然,在电影院立体环绕声效果下,长时间旁白像在看话剧?不过话剧的旁白也仅仅是起一个注解作用。
而男女主人公的故事线比较多,一个是赌场公关(此公关不是PR),一个是做海外卖楼的,分别经历了很多情感故事,每一个故事遇到的挫折都会要通过「隔空对话」的形式,互相分享。
除了老爷爷老奶奶那段容易动情之外,其他的故事线都很单薄。
其实这种柏拉图之恋的拍摄手法是很有难度的,首先剧本要好,而且演员的表演要多骨灰级才能驾驭呢?
一个场景,一段旁白,一个场景,又一段旁白,如此循环下去,看得我很容易出戏……
而对于汤唯,演技这两年越来越倒退了,当年《色戒》我非常喜欢,包括后面的《月满轩尼诗》也还可以,对于她曲线救国般的回归策略之前也安利过。
可从之前的《三城记》和《黄金时代》,再到这部《北西2》,越发觉得汤唯的演技是苍白无力的。
首先她的台词不算强,虽然语言能力很棒,但普通话还是有明显的南方口音,说出来的是一口京腔,显得很奇怪。总觉得汤唯的台词像在朗诵,很像当年《色戒》里的那段校园话剧里的台词腔,太有戏剧的感觉,反而不生活化。
整个肢体语言还有表情也有些僵硬,《北西2》里还有一部分梦幻中的女摩托车手镜头,汤唯也是努力呈现出霸气的一面,可惜再也看不到当年《色戒》里的那种不漏声色的狠眼神。当然这一部分的戏拍得比较鸡肋,特效一般,也容易削弱整个表现力。
昨天还在和好友聊汤唯的演技问题,我自己是觉得汤唯是那种需要有人指导的演员,自身演技研发能力有限,就更不用说爆发了,当然目前是这样,之后的路长着,也许有一天能大爆发。
当年拍《色戒》,李安让她提前准备了好几个月,全方位进行培训。其实这种培训环节,一方面是给演员灌溉营养,另一方面也是制造一定的压力。演员进入角色其实需要「力道」去推,内力外力都需要。当年章子怡拍《卧虎藏龙》的时候,开拍前不是也被晾在一边很久,当时李安还同时在面其他女演员,章子怡也是压力山大。李安很懂得如何激发演员的潜能,演戏需要本能,但是本能与角色可能有差距,这就需要潜能去填补。
就像很多时候,演员没有状态,需要喝点红酒才激发潜能,一样的道理。
所以,当年汤唯的王佳芝是很有亮点,有些演员需要在压力的刺激下去突破自己。王佳芝的成功还包括众多优秀的对手戏演员,比如麻将戏中那些小李飞刀的各种眼神,和陈冲,梁朝伟的对戏都能互相作用。
就像我们素人,在准备一个演讲,或者去客户那边竞标的时候,提前的准备,甚至给自己一点压力,有时候会有神勇的发挥,只要心态和情绪能控制住。
包括,《色戒》之后「被封杀期」,汤唯通过香港文艺电影《月满轩尼诗》尝试着回归大众,这部电影全程用粤语演出,现场收声,表现力虽然不及王佳芝好,但还算稳住了。我觉得是不是那会儿汤唯自己给自己施压了?有一点点压力的情况下可以爆发潜能。
而这两年,汤唯的演技就真的挺苍白的,尤其在文艺片中的表现,一目了然。也许汤唯是一个需要不断有外力刺激的演员。这几年汤唯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好,一线咖位,文艺女神标签根深蒂固,但这也许是制约她演技的一个地方。女神包袱太重,表演始终撑不起来,不够生活化,虽然汤唯也试着在剧中各种抖「女神经」的机灵。
哎,前几年也一直追汤唯的新片,包括各种活动,这两年看到她演技一直苍白,有点点心痛。
(编辑:纪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