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间谍之桥:一部冷战版的辛德勒名单

2016-01-12 10:52:09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斯皮尔伯格试图通过这部电影提醒西方人重新反思冷战,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学习,反思一下中国的文革呢?

  沉寂了3年之后,斯皮尔伯格再度出山,为影迷们奉献了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冷战惊险片《间谍之桥》(Bridge of Spies)。从电影技术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典型的斯氏电影,技巧纯熟但中规中矩,年轻观众可能会觉得缺乏刺激,但斯老师今年年底就要年满70岁了,他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现在拍的片子只能以思想深度见长,而他在这方面的功力好莱坞无人能及。


640.jpg

  看到一些影评人诟病这部电影是弘扬美国主旋律的宣传片,我觉得他们只说对了一半。这部电影确实在宣扬一种所谓的“美国精神”,但绝对不是美国形象的宣传片,反而是像一根鞭子一样狠狠地抽在了美国人民的脸上。要想理解这件事,就必须从西方社会的3次危机说起。




  无人否认,在过去的500年里,西方(泛指欧洲和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北美地区)是这个地球的主宰,人类社会绝大部分游戏规则都是西方人制定的,这样大范围高强度的垄断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头一次,没有一个民族曾经达到过这样的高度。但在最近的100多年里,西方社会经历了3次较大的危机,显示这种垄断有了松动的迹象。


  第一次危机是两次世界大战,差点把整个西方社会尽数毁掉。此后西方社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主要是在欧洲国家进行的,尤其是德国,由于反思得比较彻底,很快就重新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领袖。




  美国人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参与二战的,美国人民只有骄傲,没有反思,所以美国人拍的关于二战的电影大都可以被归为主旋律大片,比如斯老师拍的《拯救大兵瑞恩》就被认为是为“美国精神”做的广告,这一点让一部分有欧洲背景的评委很不爽,最终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与此同时他还拍了《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个德国人,这个设定让影片的主题一下子升华了,摆脱了民族感情的桎梏,最终拿到了奥斯卡小金人。


  西方社会发生的第二次危机就是冷战,同样差点把西方社会,甚至整个地球毁掉。这一次美国不但参与其中,而且扮演了主要角色,于是不少美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反思。要知道,在冷战初期美国人做的很多事情和苏联几乎没有差别,只要换个国籍就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发生在苏联的事情,所以不少历史学家将那段时期的美国称为“红色恐怖”,和苏联的“白色恐怖”相对应。




  受到这一波红色恐怖迫害的有很多是中国人熟悉的各届知名人士,包括喜剧演员卓别林、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剧作家亚瑟·米勒、美国民歌之父皮特·西格和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等等,甚至钱学森也受到了影响,差点没能活着回来。


  关于这个红色恐怖的详细历史,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共和党参议员乔·麦卡锡(Joe McCarthy),或者“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简称HUAC),我就不多说了。




  虽然美国被认为在这场冷战中大获全胜,但不少美国历史学家都认为美国其实赢得很惊险,如果不是因为美国人反思得早,很快就撤销了HUAC并终止了红色恐怖政策,结果真不好说。


  《间谍之桥》讲的就是红色恐怖高峰期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纽约保险律师詹姆斯·多诺万被要求为一个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辩护,很多普通美国人对这件事很不理解,认为苏联间谍不需要辩护,为他辩护这件事本身就是叛国行为,于是多诺万遭到了纽约人的白眼,甚至还有人拿枪打他家玻璃,就连负责判案的大法官也不理解他,主张从重从快处理此案,把那个苏联间谍枪毙了就完了。最后还是多诺万力排众议,绞尽脑汁才把阿贝尔的命保了下来。后来美国人用他作为筹码,和苏联交换了被俘的美国U2侦察机飞行员,以及一名被故意误抓的美国大学生,多诺万此举相当于保住了3条人名,虽然总数比辛德勒少,但其意义一点也不比辛德勒差多少。




  这片子的主题和《辛德勒名单》是一样的,展现的是普通人在动荡时期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对普通人的人性的尊重是斯氏电影的主旋律,甚至也可以说是西方社会之所以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数百年前,当全世界还处在愚昧期的时候,正是西方人首先喊出了人人平等的口号,把人权从少数王公贵族和宗教首领的手里夺了下来,还给了普罗大众,此举一下子把蕴藏在民间的巨大能量释放了出来,成就了西方几百年的辉煌。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美国精神,那么这片子确实是在宣扬美国精神。但斯皮尔伯格把汉克斯塑造成电影里几乎唯一的好人,所以我认为他的本意恰恰是在提醒美国民众:你们对于冷战的反思远远不够,背叛了美国精神,这一点将导致西方重蹈冷战的覆辙,难以应对第三个危机。




  西方社会面临的第三个危机,就是和穆斯林世界的冲突。从911开始,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内战,ISIS崛起,以及发生在许多城市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所有这些轰动全球的大新闻几乎都和这次危机有关。虽然主流媒体的表现还算克制,但在民间已经出现了很多冲动的声音,歧视穆斯林的现象时有发生,和冷战颇为相似。斯皮尔伯格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么一部电影,即使表现手法非常温和,其内在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和令人震惊的。斯皮尔伯格再次用行动证明他是艺术家的良心,知识分子的楷模。




  现实分割线


  别看我夸了半天《间谍之桥》,但看完电影之后我认为斯老师还是没能彻底说服我。先不说别的,电影后半段讲述的交换战俘的故事,能在ISIS身上复制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如果有国家这么做,势必让ISIS主动去抓西方人用于换赎金,其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别小看这个差别,它反映的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红色苏联最大的不同。我认为,美苏当年的冷战只是意识形态之争,双方在一些更加基本的理念上还是相似的。但这次西方社会和伊斯兰极端势力之间的战争则完全不同,双方在很多基本理念上毫无共同之处,完全没有对话的余地。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位律师还像当初那样为恐怖分子辩护,其结果恐怕就不会好了。




  话虽这么说,我必须承认《间谍之桥》还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结论,不要过分盲目自信,也许事实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作为一部电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足够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文革。我们对文革的反思始终进行得不够彻底,这个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禁区,这件事已经成为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了。其实反思的结果不见得就一定要把文革彻底否定,或者把过去所有的政策一棍子打死,那样的话就不叫反思了。反思本身也应该是没有禁区的,反思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出真正的错误以及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吸取教训,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


  (编辑:纪晨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