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的舆论场正在变成一个“奇葩说”的辩论现场,一个明星为亲人车祸爆粗的微博,也可以形成持续的舆论争议事件。
12月13日晚,王宝强爆粗痛斥“酒后驾车肇事逃逸”行为的微博一经发布,就成为网络热门话题。12月15日晚20时,王宝强再度通过微博发声,还原事件经过,并透露“肇事者共三人,目前,其中一人已经投案,另外两人举家逃逸、不知所踪”,此外,他还就前晚的微博致歉。
车祸、爆粗、道歉……一个明星的个人生活进入了宏大的公共叙事场,一切就不那么简单,明星必须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可是网民不需要。
本文无意讨论王宝强情绪激动之下爆粗行为本身的对错,我们试图探讨的是:指责王宝强爆粗与为王宝强爆粗点赞的舆论争议如何生成,又怎样被改变?
每一个明星舆论事件,只要允许舆论充分地讨论,真相总会大白,社会定有收获。那么王宝强为家人车祸爆粗事件,社会应该得到怎样的收获?
王宝强的爆粗与道歉
综合事件过程和传播过程看,王宝强爆粗事件被舆论和网友言论放大了,成了舆论场中“由不得你解释”的情绪化舆情的一部分,那么,舆论场是如何被王宝强两条微博和一次采访点着,又是如何熄灭的?
12月13日23时19分,王宝强在微博中爆粗痛斥肇事逃逸者,疑似家人在车祸中身亡。他气愤写道:“酒后驾车肇事逃逸这种事却发生在了自己家人身上,操你妈的,你不顾自己的危险也得想想别人的生命吧!把人撞死了还逃跑,你他妈的知道不知道给去世的家人留下多大的伤痛!!!”
这条言辞激烈的微博随即引发网友关注,截至目前,微博评论数突破15万。不少网友安慰道,“宝宝别担心,肯定会抓到的,不能让这样的人逍遥法外。”但也有不少网民指责王宝强:“明星怎么可以说脏话?”
接下来,事件真相经过媒体报道逐渐清晰:事件发生在12月1日晚间,王宝强大伯的儿媳妇霍某骑电动车,被驾驶一辆小汽车的肇事方撞倒,王宝强亲属称霍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车主始终没露面,也未就善后等问题予以沟通。另称交警大队工作人员证实,肇事司机在逃逸后已主动投案,目前已被当地警方行政拘留。
网络上也曝光了一段王宝强针对此事的采访,视频中王宝强情绪仍很激动,称肇事者曾扬言要找关系摆平,还称相信中国法律会给一个公平的交代。
视频中,王宝强在家人的陪伴下接受了采访,他情绪激动,称“撞人没关系,小事儿,我找点关系就能解决。”王宝强表示一定要把这样的人揪出来,“撞死人是小事儿吗?把你家人全撞了是小事儿吗?逼得我真是忍无可忍。做错了还不过来承认,也不知道面对安抚一下受伤害的家属,自己就逃跑,还找关系。”
14日晚20时,王宝强就此事再度发声。正是这条公开道歉的长微博,迅速改变了舆论场的走向。
网民骂宝强和撑宝强背后,是怎样一个舆论场
网络时代,每天的舆论场上都充满了各种争论,作为明星,更容易站到舆论场的风口,可是王宝强爆粗事件为何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争议与反转?
概言之,事件中的公共舆论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王宝强微博刚一曝光,板砖和辩解同时如雨点般砸向王宝强。第二个阶段是在事件真相逐渐清晰之后,舆论明显倒向王宝强,质疑声大量减少,理解和支持成为舆论场主流。在这种发转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第一个阶段,网民的质疑背后,是事实和背景的不清楚。王宝强的爆粗微博中,只有一段语焉不详的事实描述,网民还难以根据微博信息本身构成事件拼图。网民间最大的争议正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与其说是王宝强本人的应对构成了舆论反转,不如说是事件事实的逐步曝光构成了网民的事实判断。但是,舆论争议却没有降温,为什么?
这里想谈一个词:情绪化言论。通过这几天对王宝强舆情的观察,我注意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就是争论来临时,舆论会弥漫一种对抗情绪,即网民根据针对明星的不同态度分开站队,甚至形成了情绪化的对立:对方越支持的我越反对。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言论冲突,带来很多与事件相伴生的“次生舆论灾害”。
也可以说,在舆论场的争论声中,明星本身已经未必能左右舆论场的变化,主导舆论场和设置议题的主角已经悄然转化为网民本身,例如在许多自媒体中,事件标题已经变成《王宝强爆粗被网民骂,深八王宝强追爱妻往事》,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但这就是网络舆论场。
面对复杂的舆论场,王宝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舆论逆转,他是如何做到的?
为什么说宝强是个好的危机管理专家
明星危机管理有两个层面,一是维护明星个人形象,即防止网民负面言论对明星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可是还有第二个层面,即明星能够以自身作为引导社会舆论向理性方向发展,完成公共理性的塑造,当我们说王宝强是一个好的危机管理专家,其亮点就在于,王宝强通过一次理性的危机应对向社会做出了正面的公共人物行为示范。
让我们认真看一下14日晚20时王宝强发出的这条长微博。
他首先透露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肇事者共三人,目前,其中一人已经投案,另外两人举家逃逸、不知所踪。”
此外,他还针对昨晚发表的微博致歉,“情绪非常失控,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该如此,我在这跟大家道歉。希望大家也能理解我的悲伤和无助。”
接着,他又对缺席电影《唐人街探案》的全国路演向观众、院线和导演陈思诚表达歉意。
最后,微博以一段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呼吁结束,“命运无常,此时此刻的我只想陪伴大家。这起意外也提醒我要好好珍惜当下,与大家共勉。同时我呼吁所有的司机朋友, 你可以逃,但永远逃不过自己的良心。”
王宝强这条长微博精彩之处在于,不仅入情入理地完成了对个人引发争议的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将事件从情绪化的泥潭拎出来,从个人自省转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理性告诫,至此,功夫宝强完成了向危机管理专家宝强的变身,一则充满喧嚣的公共事件有望以理性划上句点。
?舆论事件就如同一个石子投入湖中,激起的涟漪却不是石头本身所能控制的,每一句舆论争议背后,有可能只是公众一种情绪性的反射。正确的明星危机管理,绝不仅仅是撇清自己的责任,而是以自己的言行帮助公众走出思维的误区,摆脱情绪化对抗。
好的明星危机管理,是对大众的公共理性再教育
回到开头那些舆论争议,王宝强和公众都需要反思,舆论何以形成那些条件反射般的质疑甚至责骂?明星可以说脏话吗?没有就事论事、疑必有据的事实逻辑支撑,任性地“站队”式发言只能使舆论争议陷入无解的死循环。
社交媒体时代,每一则明星公共舆论事件都是一次对大众的公共科普,事件的走向也在完成对大众的理性再教育。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是问:跟谁撕?还是在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同的问题,决定了我们身处于一个怎样的社会。
在这个时代,有无数的事情比王宝强爆粗更重要,但它们往往被舆论忽略,精英往往对此充满抱怨,认为这是舆论的轻规则。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好的明星危机管理,不正是对大众最好的理性再教育时机?
当网民的脑子不是用来思考,而是用来想象,嘴巴不是用来追问,而是用来互撕的时候,网络就构成了可怕的乌合之众。反之,当更多的舆论事件以王宝强式的诚恳道歉和反思作结,理性就会慢慢沉淀下来,并且最终成为这个理性社会的一部分。
(编辑:纪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