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张艾嘉再次带着她的电影作品走进院线。这部关于成长和和解的《念念》,更像是她历经岁月历练后的一次心灵的娓娓道来
张艾嘉的电影履历从来就两极,要么海水要么火焰,她总是不甘心做某种固定刻板的“张艾嘉”,当你刚刚认为:啊,原来张艾嘉是这样的。她下一部作品立马颠覆你的看法。
做导演之前张艾嘉已经是金马奖的最佳女配最佳女主双项获得者,在香港以男人婆的形象出现在卖座电影系列《最佳拍档》里。张艾嘉几乎是天才型的演员,在和麦嘉、许冠杰等人在喜剧片中以剽悍女警成为卖座女星之前,她在台湾是以出演温婉柔美的女性形象走红。《金玉良缘红楼梦》里她是林黛玉,而贾宝玉是当时的青春女星林青霞;《山中奇缘》里她是幻梦般的少女;还有多个琼瑶电影女主角;还有大师杨德昌的独立导演处女作《海滩的一天》。
你看她就这样轻松的,成功的,实现了柔美到彪悍的角色转型。而她成为演员不过是因为她在美国念书整天跟着自由运动到处跑,母亲说女孩这样野可不行,把她赶回台湾。可她天生就是演员,她的美貌毋庸置疑,而她总是让自己的美貌精彩、多样,她可以活泼可以纯情甚至可以毫无女人味。
1986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最爱》横扫金像奖、金马奖。成为第一位获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后的女演员。在《最爱》中张艾嘉的“理智与感性”是“亦舒式”的。两个女性用秘密维系友谊,过往回忆是美好的又不堪回首的。不需要男性来认错或弥补,女性对自我的选择需要自我的成长和救赎来稀释。
张艾嘉的作品里总是呈现一种女性特有的矛盾情绪。《最爱》里这种矛盾关乎友情和爱情,因为感性所以有炽烈的爱情,需要理智所以要保守秘密,哪怕一个人承担后果。影片的最后两个好友都人近中年,对待秘密不知该介怀还是泰然,不敢直视对方,电影定格在这里结束。
一个小插曲,在《最爱》之前张艾嘉还有一次电影导演经历。1978年导演屠忠训在筹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张艾嘉毛遂自荐,续拍影片,并改名为《旧梦不须记》。那年张艾嘉25岁,入行第5年。
“时代女性”总是一次次出现在张艾嘉的作品中,比如《新同居时代》中风韵迷人的中年贵妇安娜,丈夫拴不住就泡年轻靓仔咯。但东方的女性情结又一次次影响着张艾嘉,所以安娜也还只是一个怨妇,肉体精神她都不能控制自如。张艾嘉在这种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平衡,因而迸现趣味的花火。
1994年李安完成“父亲三部曲”,开始筹备电影《少女小渔》,连剧本都写好了,哥伦比亚公司把他挖去拍《理智与情感》。留下偌大的摊子,让给张艾嘉收拾。张艾嘉接手导演《少女小渔》后把李安擅长的“中西矛盾”,转化为她擅长的女性“理智与感性”矛盾。
女孩小渔跟着出国留学的男友偷渡到了纽约,为了绿卡她和一个老头假结婚,在这场婚姻中小渔忍受着老头和男友两人的坏脾气。然而相处后小渔慢慢开始了解老头,也越来越不懂男友。在老头垂死之际,男友要求小渔不要照顾老头,这次小渔自己做了决定,留在老头身边。
张艾嘉跳脱了过往以中产女性为代表的思维情感模式,而这个“打工女”小渔思考的其实还是张艾嘉一直思考的问题:女性在感情中的自主。所以小渔是勇敢的,而且这种勇敢在电影中温情脉脉力量十足。因为本片的导演,作为女性何尝不是勇敢坚定呢。
“女人真正能够得到的关怀、关注或者得到的机会实在不够多。虽然我不喜欢人家讲我是女性主义,但我是一个女人,我关心女人的心灵,从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着这种心而已。”张艾嘉这样说自己的“女性情节”,所以你看到她的电影里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总是女人自己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用一段漫长的成长来解答这个题目。《心动》里女主人公人到中年了对初恋情人说“你怎么还不结婚啊”,像老友一般;《一个好爸爸》里女儿一出生就改变了黑道爸爸的人生观,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却总是迟到。到了2015张艾嘉最新的电影《念念》里,这种成长已经变成两代人共同的学习与体味,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我们为爱还在学。”
张艾嘉曾经抱怨说自己从来没有得过导演奖,大奖小奖都没有她的份,她以演员、编剧、歌手的身份拿奖无数,唯独缺乏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的肯定。2004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20 30 40》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次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无疑是对导演张艾嘉的某种肯定,毕竟她是台湾第一位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女导演,也是目前为止的唯一一位。
20岁你不知道爱是什么,30岁你为爱痴狂却总是得不到,40岁你以为一切圆满了却要从新开始。《20 30 40》里纠结于“理智与情感”的张艾嘉展现出“温柔的慈悲”的苗头。她给予20岁的女孩倾听,关注那些细枝末节莫名其妙的微妙感情;给予30岁的女人拥抱,是啊等爱多么辛苦自我折磨多么不堪,但是人总要经历;40岁的女人勇敢坦诚,面对镜子说“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然后刮刮腋毛微微笑,第二天早上穿一件绿色短袖晨跑,迎接新的永远新的一天。
我们要承认张艾嘉老了,就像她的一首歌《短歌》里唱的“青春,它径自走了,也不管我多舍不得”。所以她最近的几部电影《20 30 40》、《一个好爸爸》、《念念》里总是绕不开要讲某种“传承”或者说是“遗传”,讲前人种下一颗种子,后来人身上开出一朵花的隐喻。而她的“传承”是慈悲的,哪怕是一颗痛苦的种子,也能开出温柔的花。
《念念》是张艾嘉最“慢”的电影,她说“希望大家看过之后,都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安静。”如何理解这份“安静”呢,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罅隙,总是带给人痛苦,《念念》里的兄妹经历了痛苦的童年与青春,电影最后默默对视,那可能就是张艾嘉希望我们找到的那种“安静”。我们终于懂了我们的痛苦是某种“爱的代价”。
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笑谈说张艾嘉是华人女演员里演母亲最多次的演员。但张艾嘉电影里妈妈却总是不太可爱,《心动》里的妈妈苛刻严厉、《想飞》里的妈妈精神失常。《念念》里妈妈是那个种下种子的人。母亲看中一双儿女有艺术天赋,但卖面的丈夫并不理解,母亲决定带走他们,她在儿子与女儿间选择了女儿。从此兄妹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伤痕。
在儿子的童年里,他总在想为什么母亲要带走妹妹而不是自己;在女儿的童年里,她总是目睹母亲对哥哥的思念。他们都介怀于母亲的偏心,两个幼小心灵在这种漂泊与阴影中成长。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童年的经历冲散了这对兄妹,也让他们的性格都一样的敏感且缺乏安全感。而妹妹的男友因为父亲是海军童年缺乏父爱,所以拼命用拳击来证明自己期冀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就。三个年轻人在忙碌的都市里,表面看起来迷茫无依,其实内心是对于温暖的渴望,是对于上一辈的爱的“念”。
电影中那对失散的兄妹,通过自身成长,慢慢深入对生命的体味建立起与过世父母的桥梁,互相理解。哥哥在一个雨夜遇见母亲,他告诉母亲自己长大了,他告诉母亲他接受母亲对他所有的爱与决定。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张艾嘉谈及两代之间相互影响这样宏达的主题的时候,以极小的切口,温柔细腻,告诉你一切都会到来,一切都会过去。
为了宣传《念念》张艾嘉重新演绎了那首《爱的代价》,她说“《念念》这部戏,正好是我这个年纪最能感悟到的故事。”看过爱的热烈,看过寂寞的冰冷,是时候找一种生命的“安静”,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学会自己给自己温暖,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是啊,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就是爱的代价。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