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之父”、机器人研究专家克里斯·阿特克森谈“众筹大白”失败
虽然连真正实现人工智能都是很遥远的事,但科学界早就开始争论“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按照霍金的预言,像“大白”这样能够思考的人工智能是非常危险的。不过“大白之父”克里斯·阿特克森(Chris Atkeson)没想那么远,因为虽然大白风靡全球,但通过其为大白办的众筹网站的失败来看,对于怎么造出大白,大家不太感兴趣。而且机器人会不会变坏,关键还在于人。
对《超能陆战队》的原作漫画来说,迪士尼的改编是次充满惊喜的重塑,“大白”这只原作中通体绿色、外形丑陋的怪兽,摇身一变成了无法抵挡的软萌白胖子。而这要归功于克里斯·阿特克森,这位卡耐基·梅隆机器人学院的机器人研究专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软性机器人”,正是现实中大白的原型。
“大白”的研究早于电影
但理想离现实还很远
2011年,《超能陆战队》导演唐·豪尔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与机器人专家们深入探讨流行文化中的机器人元素,并在卡耐基·梅隆的实验室里,遇见了克里斯着手研究的充气机器人手臂。
克里斯向早报记者介绍,当时他的研究目的是想要创造出一种“柔软而又安全的机器人”,科学家最初的诉求是“它能照料我们的父母,给他们穿衣服。而当我们自己老了,它也可以这样照顾我们”。这个设定与电影中“大白”的初始设定极其相似,温暖、友善、治愈系的陪伴型医疗机器人。三年后电影横空出世,并大受欢迎,迪士尼对大白的“改造”也给科学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比如在电影中后来为大白配了装甲,随着机器人任务不同,可以给软性机器人配上不同的硬质装甲,实现不同的功能,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此外,克里斯也从电影的大受欢迎中收获了另一重启示,即人们所热爱的大白并不是因为它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帮助主人做事情,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人类需要被关注、被陪伴的心理诉求。
“讲到情感元素要归功于电影导演,而从这当中,我们也学习到情感这方面设计的重要性。其实现在有很多人会给自己的车起名字,也和车说话,这种对机器的情感需要是确实存在的。”
趁着电影上映的热度,克里斯发起了“众筹大白”的项目,他在网络上邀请人们为大白捐款,起初有部分受到电影感染的人参与了这项计划,但当早报记者问及众筹结果时,克里斯说“结果并不理想”。“通过这次众筹,我明白了当人们为一个众筹项目掏钱时,他们往往需要看到下一步能够获得的实际回报。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未知的,真正的‘大白’我们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将它实现。”
此外,克里斯表示,对于科幻电影许多科学家有些“不太爽”的地方,因为那些美好的假象提升了人们对于科技的期待和胡思乱想。“讲到现实生活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大部分关于机器人的电影当中对机器人的描述都是不太现实的,也给人很多错觉,以为这些技术马上可以来到我们身边,但事实远不是这样。”好在《超能陆战队》的成功还是给克里斯和他的实验室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多家医疗机构都向其发出合作的邀约,科研经费上更充足了,甚至还包括了与美国政府合作共筑的项目。
预言“汽车人”将最先
被广泛消费应用
“和其他科学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这可能没那么理论化,更多的强调动手能力。”年过六旬的克里斯在介绍起自己工作的时候表现得饶有兴致,“在研发机器人的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用到机器人和人的互动实验,比如说研究老人为什么摔倒,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把机器人和老人的具体行为模式进行对比,我们还会邀请机械生物专家进来。”不过,真正让机器人具备人的行为去照顾人的起居生活,眼下还非常遥远。
从近在眼前的更容易实现的可能性来说,克里斯新接手的与汽车公司合作开发智能汽车机器人的项目提供了最佳的实践平台。
“我认为能够被广泛利用的消费型机器人,第一个很可能就是汽车。汽车的机器人具备了很多先天条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坐在车上的人是固定的。因此它会非常容易地‘观察’你,可以自己进行‘思考’,以及判断接下来采取的行动。”此外,克里斯补充道,“第二个可能应用的领域就是智能家居,在这样一个内部空间里,可以观察居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习惯,而且可以更好地把家电设备运作起来,使它们达到最优的运作状态。”
同时,未来的机器人是可以不断自我学习完善的,从主人的信息数据中不断学习,同样也与同类之间相互共享数据,达到优化。
事实上,国际机器人研究的确存在重“人形”和重“功能”两种趋势,通常日本更倾向研发与人类形态相近的机器人,而欧美的趋势更注重其实际应用。对此,克里斯的态度是“没必要非给机器人配手配脚”,“我们不是说智能汽车一定要放一个人形机器人在里面,而是要实现让人和机器人去对话。所以有一张脸可能是更重要的,因为要让人交流的时候有方向感,给机器人装脚的稳定性非常差,更好的选择是装轮子。”至于把那些带有手臂能够移动的机器人应用到现实中,应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造价非常昂贵,另一方面安全性也存在很大问题。”
人工智能危险与否
关键还在于人
“现在的机器人碰到的挑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必须建立在深度学习、充分了解上才能实现智能化,实现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思考,但构建完美的机器人大脑需要很长时间;第二个挑战则牵涉到具体操作环节,比如帮老人系统钮扣和系鞋带这种精细的事情,对机器人来说就非常困难。”尽管机器人离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尚且遥远,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一个危险的发展方向,早已是科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霍金甚至预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将会毁灭人类,不少科幻电影同样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进化到与人脑同步的程度后继续保持指数级增长进而伤及人类的故事。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身为机器人专家的克里斯属于“不去想太远”的那一派,他并未乐观地认为那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发生,而是认为让机器人具备思考能力在眼下是人类所期待的,另一方面,让机器人的思考能力超越人脑的那个未来目前看来仍遥不可及。重要的是,“科学家现在努力做的还是让机器人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超级人工智能,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就我来看,科学家现在做的都是机器人为我们服务,如果机器人做了什么坏的事情,也是因为人给机器人下了命令,让机器人做不好的事情。任何一个工具都可以被人蓄意不正当使用,但是工具本身并不存在倾向,所以还是使用者本身的问题。”
至于这个智能设备无所不在的时代,也许有人说机器越来越像人的同时,人也越来越机械化,克里斯同样意识到,当他81岁的母亲在家庭聚餐时看大家都低头看手机,老人会很不高兴;但是如果问小朋友,他们并不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淡了,他们觉得通过智能设备认识的人比以前更多,只不过不是在同一个房间里面而已。
“我想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适应,我们不断地尝试,找出新的相处的模式。”“大白之父”说。
当电影中的“大白”成为守护正义的使者,被安装了能够上天入地的飞行器、穿上了带有功能的铠甲,克里斯教授也受到新的灵感启迪,原来“大白”可以走得更远。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