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微电影”管见

2012-10-19 13:34:33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黄海贝

   


微电影海报

  “微”,成为近年来一个流行词:微民、微博、微终端、微视频、微电影……这就是“微时代”,它也许很“短小”,但更符合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它“屏幕狭小”,却更容易随身携带;它通常很“弱小”,聚在一起却形成强大的声音,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微动力”。如果说,微时代的来临是以微博客的出现为最初发端,微电影的兴起则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作为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衍生物,微电影包括手机视频、手机电影、电影短片、视频短片等。微电影以“微时代”为创生背景,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微”:“微时放映”,区别于传统电影动辄一个多小时的长度,微电影短则几十秒至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微制作”,微电影的“微容量”决定了它不必像传统电影那样耗时耗力,投资少,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不乏草根一族;“微平台播出”,区别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微电影大多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放,更加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远远大于普通电影。

  2005年,一部20分钟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时间风靡网络,有人把它看作“微电影”的发端,随之而来的《后舍男孩系列mv》《看你妹之网瘾战争》等网民们的原创视频蜂拥而至,形成微电影一个源头。

  2010年,凯迪拉克公司的“微”巨制《一触即发》和《66号公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轰动,其场面宏大,制作精良,被媒体誉为“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接着,充满草根气质的原创微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一夜走红,这部40分钟的网络电影一上线,点击量半月间就飙升至1300万。紧接而来的是一批制作细致,寓意深刻的微电影,从《青春期》《来信》到《玩大的》《看球记》等等。

  微电影以浓缩之“微”,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使得电影艺术走下神坛,走出影院,以更平常的姿态走进大众之间。继微博热之后,微电影的火热已经初见端倪。不过,应该看到“微电影”这一概念尚模糊不清,当下明朗度不高,并出现被工具化、广告化、拟电影化等趋向,这些都是微电影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微电影的前景至今尚不十分清晰:用之得当,前途无量,或能在电影、电视剧等之外另辟天地;用之失妥,或将迅速被另一新事物取代。

  微电影的生存环境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无论是胡戈还是凯迪拉克,不可否认的是,灵活、有创意、贴近消费者的制作,确实受到愈来愈多网民的关注和喜爱,同时给广告商带来了满意的回报率。可见,微电影从诞生之日始,便带有广告的血统,这是由整个新媒体产业环境造成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从受众的消费心理上看,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付费行为,观众花钱是来看好故事的,若片方在片中加插分歧剧情的广告商品,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效果,观众肯定不买账;相反,通过网络、手机等观看微电影,几乎是免费的,因此,倘若微电影故事精彩,且制作水平比较精良,适当植入广告元素,亦不会破坏观者的心情,如果方法巧妙,还有可能增强观赏的趣味性。而对于广告商而言,传统媒体的投放用度极大,若是低预算,根本不能打进高收视时段。传统电视的广告价值大大缩水,广告业务必须要寻求新的宣传渠道,微电影的诞生恰逢其时,给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反之,亦可以说是广告业在寻求新的发展中,无意间促成了微电影的创生。[NextPage]

  “微电影”在创生之初,由于各方面因素还不成熟,呈现出的面目也会比较杂乱模糊,因此在现阶段,无须过分纠结于概念。目前正是微电影处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过程,门槛不是很高,在人才培养上作用很大,如业内人士刘思铭指出:“它的当下意义,第一,人才进阶的管道,不要以为砸大量的钱、时间,就能实现普通人走向电影之路的训练过程。第二,功能性上,可作为商务营销的工具,因为试验性很强,各种表达都能尝试。合起来,就是人才、钱财的正面意义。”当然,微电影最终需要真正的代表作品来证明自己,就像特吕弗之于法国电影新浪潮。而这个任务基本落在了“草根”身上,“微电影是将职业选手的权利下放到业余选手,让他们去定义微电影,比起大张旗鼓的明星、名人化,来得更有生命力。”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能产生双向调节功能以适应其生存。优胜劣汰,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能够与外界综合条件共生,和社会各领域形成“多赢”局面的微电影即会逐渐发展壮大,反之,则自行灭亡。微电影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要更加规格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与不好无从鉴别,盈利模式无从谈起。仅仅只靠明星效应,只能热乎一时,终无法长远。除了与视频网站和广告商等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外,微电影亦应考虑在版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实现第三方付费,才是可行的出口之一。传播是最有力量的再生产,微电影想要做成产业,还应寻找传统影院这一放映渠道。

  有人预言,“微时代”的微电影将会逐渐出现品牌化的趋势。所谓品牌价值,即是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能够形成与市场和受众的良性循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微电影会承载越来越多人的“大电影”之梦,我们也一定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微电影”的威力四射。

  (实习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