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之余勿忘精神
有新闻说电视剧《苏东坡》尘封4年的原因是遭到了苏氏后人的质疑,原因是剧中有不少的戏说成分。电视剧作为一种娱乐产品,肯定是无法照搬史实的,戏说成分在所难免。况且,在那么多民间传说和戏曲剧目中,对苏轼的编排与调侃已经数不胜数,只要是善意的,都无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再者,对于苏轼这么一位大家,谅电视剧也不敢戏说到哪儿去,否则观众的口水也够制作方受的。
些许戏说才好看
想到苏东坡,最先浮现于脑海的不是他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而是他与好朋友佛印的轶事,以及他那位刁钻有趣的苏小妹,让人舌底生津的东坡肉。
所以,电视剧不回避轶闻传说的做法是对的,甚至些许夸大一下戏说成分也是好的,这符合娱乐产品注重故事性的原则。正是有了这些娱乐元素的存在,才能映衬出他所经历的王安石变法、徐州抗洪、乌台诗案等历史事件的严肃性。把严肃与娱乐结合在一起,才会使古装人物剧变得好看。
大诗人有百姓缘
电视剧的弱项在于,往往会强调可看性而忽略作品的立意。不少创作者急功近利,只知道抢占题材,而无法将故事改编成更适合现代人观看的电视剧。许多描写古代著名人物的现代作品屡屡失败就是这个原因。《苏》剧好看,娱乐元素不缺,故事呈现得也较完整,但怕就怕没把苏东坡的精神点化出来。
苏东坡的精神不是庄子的中庸,也非陶渊明的遁世,而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道德的力量。苏东坡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可见他的宽阔胸怀和底层关怀。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即着重刻画了苏轼以一个诗人、画家身份与百姓之间交往的趣闻逸事。这本书一扫以往苏东坡沉郁苍劲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乐观善良的老爷子面目。但如果电视剧未能运用浩繁杂如海的素材,提炼出一个令人喜爱的同时又不乏敬仰的人物形象,那就很难说是成功的。
(实习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