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初春,导演蔡尚君带着编剧顾小白和主演陈建斌、小陶虹、吴秀波出席了《人山人海》的开机发布会,在片方提供的宣传资料上,我们知道这部片子取材自贵州一起为弟复仇、千里追凶的奇案,似乎也必然包含悬疑、动作这些商业化的元素。
对抱着这种想法的观众,蔡尚君给出的交代是令人诧异的。追凶事件最后只是《人山人海》的包袱皮,一个借口,它压根儿跟查案没关系,更倾向一部公路片,沿途的冒险是一个又一个圈套,残酷但并不陌生,但往常大多只出现在社会新闻里。老铁的弟弟遇害也跳出了一个独立、偶然的恶性事件,笼罩在其后的是中国民工暗无天日的生存现状。
因为片子后半部分出现了矿井的情节,《人山人海》也被拿来跟李杨的《盲井》比照着说。揭露是它们的共识,但前者想说的要纷繁复杂得多,从开头白得刺眼的采石场、贫瘠的贵州山乡、雾霾中藏匿欺诈的重庆、到死无葬身之地的山西黑矿,游走在最底层的老铁亲历着各种形态的谋财害命、同时他也是冷漠本身,所谓的江湖情谊、夫妻亲子都能迅速被生存需求-主要表现为钱-撕得粉碎。主角老铁和他遇见的个体们,如接近结尾那个似乎让创作者最为得意的长镜头一样,最终都落入无尽头的地狱-当然这还是威尼斯电影节竞赛版本的结局。
《人山人海》的英文片名就直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蔡尚君曾这样解释过:“它大概源于七十年代,出自对毛语录其中一句的生硬直译。正因为生硬,我一直认为它粗粝生动,具有无形力量。这力量来自人,无数的人;来自这些人生存其间的各自场所,如山如海,是喧嚣的浮生尘世。”影片在不同的地方频繁转场,累积着如山如海的面相;尽管在揭露的手法没什么新意,它对个体和群体的处理则有一种能自圆其说的风格,除了陈建斌饰演的老铁,人物鲜少有面部特写,人群大多是作为背景、甚至处于焦外;演员是谁根本不重要,连吴秀波也只能在2/3的时候才能被辨认出来,靠的还是他那双连煤灰都掩盖不了的大眼睛。看不见脸面的人,记不住脸面的人,如山如海,这才是片子的野心之一。
在上映前拿两个版本比较对创作者是件敏感的事情,但这对公平对待《人山人海》又是必须的。为了那黑暗的人海收集足够的样本,影片不停地设置各种情景,但每个场景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逻辑或时间关系,而缺失的部分很多关乎主角的动机,这也让很多人看完后满脑子疑问。虽然查案不是这个片子的目的,它也许只是想集中真实地叙述出某种状态,造成局面的原因就留给观众思考,但而所有事件之间本身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力量,小至个人的选择,大至社会巨轮的纠缠倾轧;竞赛版的结尾是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因为它把个体的抗争最大化、也超越了复仇的高度,但对这股火力积累的过程却显得太松散。
而因为各种原因折中后的公映版,则把它本来最强烈的个性被削弱了,而这次损其精气神的恰恰不是删,而是增。其实从全片来看,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情节其实都保留了下来,尤其是黑矿里工人生活的惨况,竞赛版用长镜头、极少的对白来营造冷冰冰的气氛。公映版也许要照顾到观众“看懂”的需求,把整个故事编排成倒叙的形式,用大量画外音来为转场和人物的行为解释,连时间段也主要由对话来切换,割裂了原来一头走到黑的布阵。
至于最后的结局,警察必然要出场主持公道,也把割裂进行到底。不过,老铁坐在警察局里,年轻的刑警拍着他的肩膀义正词严:“千万不要做违法的事”,“有什么问题,政府会为你解决”,老铁沉吟,“我哪儿都不会去了。”仍能让人听出一丝会意微笑。
(实习编辑: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