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盘思佳
因为《无人区》迟迟不能上映,不管下一部新片是什么,宁浩都收获大量的关注,一部分因为他是这些年少有的聪明劲儿都拿来体贴观众需要的导演,二来,一个讨人喜爱的导演在审查上莫名触礁,没有比这个更容易激起同情心或好奇心的了。《黄金大劫案》是预支着信任而生的作品,只要跟前作水平相当就能让人轻易收货,如果再多点超越期待的追求就更是不枉这番苦等。宁浩也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是片子里那个叫小东北的混混的成长、也是他自己的成长,他把“疯狂”时代划入挤兑当本事的青春期,而一个成年人,需要多想想责任、多讲讲道理,这就是《黄金大劫案》的追求(之一)。
创作者很容易沉溺于对某种用自己的悲欢离合总结出的价值观,以致依靠作品宣泄、传播那些于普世有益的信念,并视之为终极目的,但对观众而言,励志大多时候是娱乐的赠品,否则《喜羊羊》一定是中国史上最优秀的影视作品;怎样推己及人地抒发价值观,是比价值观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有幸看过《无人区》的人知道宁浩已经尝试过了,并且做得不错,《黄金大劫案》也在继续,还想把话说得更明了、笑中带泪一点,比起“疯狂”两部曲之后众多的跟风之作,宁浩的幽默还是踏实的,听得懂那些东北俚语的人必然由衷一笑,耍的机灵也多能戳中大家的穴位,但这场在创作者内心排练已久的成人礼仍未礼成,它的心虽然飞越了年少轻狂,可一只手摸着过去熟悉的把式不知如何放开,一只手摸到升级的关卡又不得其法而入。
影片的故事设置在伪满洲帝国时代,方言还是它重要、也是主要的取得观众好感的工具,虽然从笑料的数量来说,影片的后半段慢慢更倾向用情节而不是堆砌俏皮话来叙述,它的乐趣仍是依赖于大量的段子,以及几个谐星的语言表现力,靠桥段撑起来的喜剧感有一两处闪光(比如“小东北”自挂十字架,可算是神来之笔),却只是散装创意、未成体系;也是因为这故事背景的特殊性,《黄金大劫案》不像“石头”、“赛车”那样,人物来自天南地北、戏内戏外身处一个时代,把玩语言的选择宽泛,总有你听得懂的几句;但这次跨过长江以南,就很难想象观众会有多喜欢。过去,笑料在某种意义上是宁浩的保护伞,一旦笑的门槛提高了,越是听不懂,倒越容易听出弦外之音,那些能被粗浅快乐掩饰过去的东西扎眼地浮出。而原本是宁浩另一门绝技的灵机巧思,恰恰这次表现得并不出色。搞笑方式局限于方言幽默的后果是,非北方地区观众接受较为困难,并且宁浩过去作品中因为情节荒诞所形成的幽默对于时事的讽刺力量,在《黄金大劫案》中大大弱化,更类似于冯小刚、滕华涛作品的段子搞笑,笑则笑矣,但独特性减低不少。[NextPage]
《黄金大劫案》是一次命题作文,用冒险浓缩一个人心智成长的过程,是商业片里百试不爽的套路,这也是宁浩这几部公映的电影里第一次让人看到他开始用心地树立一个有血有肉、名字值得记住的人,坏孩子怎么变好大人只是个人在程序上的微调-当然这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所以从“小东北”得知八吨黄金将运往日本人的银行时,他该怎么办,这是最有必要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宁浩过去的两部喜剧里,他本人就像一个顽皮的上帝,给戏中人互相勾搭命运,用层层无心巧合使之殊途同归,但《黄金大劫案》里不能再借用巧合,玩的是纯计谋,考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剧本显然也考虑到这明争暗斗需要些波折,所以不论日本人还是救国会,都会几招要命的兵法,都碰上过几次坎儿;可是一到该出手的关键,就显得着急起来,还来不及铺垫、详解就草草制造一波新矛盾,迅速把主人公推到新境地,“劫黄金”一段尤甚,本以为是“大劫案”的主戏,用黑白镜头组成的想象毫无预兆地就落入现实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最后的银行决战虽然用到了前文有所埋伏的“化学武器”,可拿铁罐车装王水撞银行则明显是只能在想象中才可行的莽夫举动了。
其实省下“小东北”跟银行千金谈恋爱的时间,让智慧在足够的空间里更具体、生动一些,钢枪与玫瑰,这片子其实只把前一项做到极致,就可以打满分了;而后者,直男对浪漫的想象还是简单,两个人的感情进展也是来得毫无头绪,细节不足,雷佳音尚且还有那种亦正亦邪的小混混气质在作用,女主角个人魅力却乏善可陈,用老套形容也不过分的美人救英雄桥段,跟各种接近疯狂的畅快轰炸全员死绝的悲壮一样,似乎都只是为了尽快把主角催熟成人,完成你说是教化也好、煽情也好的任务。
(实习编辑: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