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主旋律化”的情色爱国

2012-01-09 10:11:5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杨晓林

   

  “义妓”故事在中国源远流长,如隋唐之红拂女、明清之“秦淮八艳”(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民国之小凤仙等,而佳人以死明志,保全名节,或勇赴国难,献出身体,宁息刀兵之灾者也屡见不鲜,从春秋之西施、汉代之王昭君、三国之貂蝉、到明清之李香君等,这些有名有姓的红颜都是被著之竹帛,流芳千古的,而今的《金陵十三钗》讲的是一群无名“义妓”的节烈故事,改写了杜牧那句有名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是由于青楼女子的特殊身份,影片又对与其职业紧密相关的“情色”大加渲染,因此被认为打着爱国的幌子来“媚俗媚钱”,民族主义者难免要诘问其是怀着“爱国之心”还是“爱钱之心”?

  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中,爱国总是一个必讲的主题。民众横遭大祸,弱小者艰难求存,战士誓死抵抗、志士舍己救人,慷慨赴死。如果战士不幸全部殉国,那么手无寸铁的冒牌神父或者教堂男孩必然就要保护更为弱小的女人。而假神父技穷了,只能由更为弱小的青楼女子来保护最为弱小的唱诗班少女。

  《金陵十三钗》所要讲的故事,便是这么一个层层保护的故事。在沦陷之城中,恶魔掌管人之生死,“义妓”挺身而出,“舍身饲虎”,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概践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要义。因为献身,风尘女子身上世所唾弃的职业耻辱,便被圣母般的荣光所罩。

  从片名来看,由于字义趋同,“金陵十三钗”难免要与《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产生互文意义,让观众做红香脆软之想,但是彼“十二钗”讲的是贵族女子无可挽回的命运悲剧,而此“十三钗”讲的是风尘女子怀揣利刃,英勇赴死的节烈。影片的隐约之意大体是想如果风尘女子若行义举,便可升格为具有明显褒义的“钗”,但由于彼此唯一相同的是地缘上的“金陵”,故事表层和内涵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这种互文取名还是有故弄情色之嫌。

  投资人在商言商,本无可厚非。在当下以票房论英雄的市场环境中,一定的营销手段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本片在宣传时讲爱国、讲惨烈,讲床戏,在映像上大肆聚焦渲染女性的身体,而且标榜票房要多少个亿,就有打着爱国的旗号发点“国难财”的嫌疑,难免要贻人口实。孰不知,爱国和爱钱,鱼肉熊掌要兼而得之,真是很难。《金陵十三钗》得“情色爱国”之骂名,竟与谁诉说?

  “义妓”为爱情、为国家、为名誉以死相抗,这种节烈颇能令壮士扼腕,豪杰撞壁。这是一个可以反思战争,深度掘进的题材,问题是出于爱国或者说是民族情绪的考虑,《金陵十三钗》非常自觉地拔高了所有人的思想觉悟——国士化了我军将士,英雄化了假神父,圣母化了妓女,使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部爱国意味过于强烈的“主旋律化”电影。[NextPage]

  由于过度拔高和美化,又使这部电影犯了大陆电影的通病:概念化和简单化。

  可以说“不怕死”是这部电影最为触目的硬伤。好生恶死是人之本能,对死亡的恐惧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当时六朝古都遍地尸体,流血漂橹,饥饿和死亡如影随行,人人朝不保夕。而教堂之外,嗜血的魔鬼随时都可能破门而入,也随时可能带走任何一个人,打死任何一个人,如《辛德勒名单》一样,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影片的主调。而一伙风尘女子竟然能谈笑风生穿越战火烽飞的街头,在临时“下榻”的教堂里玩牌弹琴,打情骂俏,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不光“死不了的英雄”假神父不怕死,可以在枪子乱飞的街头大胆进出,就是妓女们也是不怕死的,表现最为突出是两个痴情佳人,胆敢衣着妖艳的回到住所,满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啊,难道琴弦比命更重要吗?结果可想而知,一个被打死,一个被强暴后打死。中间也出现了“小蚊子”这样一个怕死的女人,但是一惊一乍,一会儿乐融融的做头做衣服,一会儿又歇斯底里的狂呼乱叫,她到底是个间歇性发作的神经病人还是偶尔的怕一下死?怕死没有成为常态,人人像个钢铁人一样,这不符合特定情况下的人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本是50-60年代革命题材电影常走的路数,那是一个以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主调的时代,过度的美化和神话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几乎是人所共识,但影片“新瓶装老酒”,颇有范儿用半个世纪前的电影观念来处理人物,难免让观众撞壁跌眼镜。

  作为一部商业片,就叙事而言,“戏”做的非常充分,剧情紧凑,矛盾密集。先是假神父邂逅两少女,士兵放弃突围的机会打狙击救少女;再是青楼女子们拎着皮箱,风情万种的来到教堂,在黄色的灯光里调笑小战士,悠闲悠哉的打牌,假教父和妓女头牌墨玉刚脱离险境就很投入的调情;妓女和少女的冲突,假神父和教堂男孩的冲突,以及士兵和妓女的冲突此起彼伏,环环相套;尔后士兵死了,假神父放弃逃生的机会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众人,“人民内部矛盾”自行消解,而与日本人的敌我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如何瞒天过海,苟且求生?这时人人争先,个个奋勇地拯救唱诗班的少女,大家同仇敌忾的对付日本人的“盛情之约”。横站一排的旗袍女子摇曳多姿的唱起缠绵悱恻的《秦淮景》,玉墨和假神父佳人爱英雄般发生关系……

  作为一部历史片,人物没有复杂的个性,只在视觉上营造奇观,硝烟弥漫的巷战,尸横遍地的人间地狱,遍地瓦砾的战争废墟,中国电影不缺这个,《南京!南京!》《集结号》等已做的不让好莱坞大片,形式大于内容的景观电影可以休矣!

  所有这些,使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悲剧电影流于商业片的媚俗和肤浅:惨烈处血肉横飞,风月地歌舞升平,煽情处涕泪涟涟……加之诸多细节设置不合事理,如士兵排成一排暴露自己去炸坦克,豆蔻冒死给浦生取琴弦要弹《秦淮景》等,被观众诘责为“剧情编的简直太幼稚”。过多的商业卖点的设置和追求,使影片的爱国之情失之牵强,没有表现出人处在困境中的真实心境和状况,没有类似《辛德勒名单》那样应有的深度。难怪影片在未放映时就被认为是“情色爱国主义”,在艺术界和文化界得到了众多批判之声。

  (编辑:杨丹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