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华语电影期待新变

2011-11-28 09:19:1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苗春

   


《海角七号》海报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祖国大陆、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艺术家、评论家、学者跨越地域与政治的界限开始访问和接触,产生了“华语电影”的概念。十几年来,“华语电影”不断跨越资本和文化的界限,给各地观众带来惊喜。

  11月18日至19日,2011(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暨南大学文学院主办。海内外百余位学者、知名导演与资深从业者及政府行业管理者相聚北大,深度探讨当下的华语电影。

  摆脱大片束缚 小片异军突起

  论坛上,最为嘉宾津津乐道的是11月11日所谓“光棍节”前后上映的国产电影《失恋33天》,该片以89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取得了两三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还有嘉宾指出,近期在华语影坛非常火爆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许多方面与《失恋33天》类似,可以一并分析。

  《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鲲认为,当下的华语电影已经渐渐从大片追逐中解放出来,一直以来“大片”的大投入、大明星、大爆炸,从去年开始已经在渐渐改变,我们应当在“大”之外,对小”给予充分的尊重。很多小片比贪心的大片营造的宏观展示给人的心灵触动更大。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无论大片还是小片,都是对当下这个全媒介时代的应对和适应,大片坚持的是一种原始古典电影的形态,维护的是电影的原初含义,把偏于静态化的视觉造型做到极致;小片是全面引入其他媒介技术、手段进行碎片化的叙述,影像动漫化,叙述节奏加快。

  总之,大片的市场范式还能走多远需要关注,而近年来小投入获取大市场现象也在悄然涌动。中影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乐可锡认为,市场定位准确、叙事平实、制作把握精到的中小成本制作,值得电影导演们“关注之,思想之,进而行动之”。

  冷看大陆电影市场繁荣 热议台湾电影触底反弹

  华语电影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对中国内地电影现状,广东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的发言令大家感到振聋发聩并进而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主要是由中国社会市场的放大带来的,而不是中国电影产业自身变革的成果。中国电影的明天应该在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的当下现实中,寻找到新的代表城市文明的价值观。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指出,大陆电影的海外影响近年来在减弱,不但连续几年没有在海外重要电影节上获得像样的奖项,而且不少大陆电影满足于内地的巨大市场,不再致力于走向海外,现状堪忧。但郑洞天、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张英进也指出:其实目前更值得研究、关注和期待的是台湾电影,在经历了低潮之后,现在触底反弹,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这个新变从2008年《海角七号》开始持续3年,台湾从衰落到一年生产不出10部故事片,份额降到全台湾票房不到百分之1,跃升为今年过亿的影片已经有《不能没有你》、《台北一天》、《赛得克·巴莱》等4部。[NextPage]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宇表示,以东方文化为核心,以东方人趣味为总体趣味,以东方的价值观为主流价值观,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的电影形态,应该是未来华语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

  新媒介提供播放平台 新技术拓宽收入渠道

  在高清电视、移动视频等新媒介,“三网融合”等新技术的推动之下,整个电影的业态正在受到深刻影响。

  奇艺网高级内容总监高瑾说,新媒体给小成本的华语影片提供了极好的播放平台,也给观众提供了低观影成本的新渠道。艺恩咨询总裁郜智寿认为,新媒介对电影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收入渠道的拓宽,通过在线付费点播等方式,今年国产电影总体可望通过新媒体获取2.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对内容版权是非常大的补充、延展。从营销方面,互联网是观众获取影像信息的第一渠道,微博营销近两年更是快速增长。

  谈到电影新技术,普通观众可能首先想到的是3D。加拿大三维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强阿南认为,将来数字巨幕影院一定会成为观影的主要场所。他根据亲身经历介绍,美国电影学会发言人曾呼吁电影院老板,要把银幕做得最大、画面最亮,才能把观众从家里拉到电影院里来。据统计,巨幕影院的上座率是一般影院的5到10倍,而票价是普通厅的两倍。全国目前约8600块银幕,商业巨幕仅有50块,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他大声疾呼应该发明中国人自己的巨幕技术,并打造自己的巨幕品牌。

  华语电影的“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应全身心与大陆电影产业相互交融,还是应当保持相对独立的正宗“港味”,一直是业界的话题。因执导《岁月神偷》广受华语影坛好评的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表示,华语电影跨区域的合作必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在追求华语电影共进的路上,他希望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和内地电影都保持自己的风格。

  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骆思典教授以“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为主题,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析中美电影交流中产生的“文化折扣”及其所带来的启示。“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能否打开美国市场”、“冯小刚的《温故1942》如何邀请好莱坞明星加盟”以及“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情况”等议题引发了媒体关注。

  香港著名电影人戚家基表示,华语电影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缺钱”,有这么大的市场可以承载电影;但是,很多投资又没有真正用在电影创作和制作上,泡沫太大而且许多人竟然也愿意参与吹。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华语电影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政治、市场、文化资本已经实现多方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情况和问题随之出现,但仍然应该保持乐观。

  (编辑:杨丹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