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辛亥革命》影评

2011-09-27 14:26:1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Iceing_F11

   


 

  如果没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两位前辈身先士卒,大概就不会觉得《辛亥革命》有多么的优秀。在时代大背景下注定应运而生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最大的受众人群自然各个学校、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普通观众,在面对稍逊于房价的电影票价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爆米花片,这是无可厚非的。把《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当作是声情并茂的历史PPT教材很是熨帖,适合小学、初中、高中生集体观摩,之后来场考试以检验观影效果也未尝不可。而《辛亥革命》,倒只是一部真真正正的电影,过后留的作业只有也只能是观后感(影评)了。这一切,我想应该归功于导演张黎。

  《辛亥革命》步上了两大主旋律电影的后尘,这滋味着实不好受。在前两位元老各种占档期、挤大片的境遇下,审美疲劳和抵触情绪无形地造就了一座难以攻破的堡垒。《辛亥革命》至少没有踩着他人的尸体前进,单这一点,我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再吐其糟粕了。从小学到大学,咱们就没少学过建国和建党前前后后的历史,没少背过这个那个的历史意义,有些句子在教材上甚至十几年都不曾变动过一个字,堪称“国句”。前段时间为进编制而疯狂啃书,上初二的弟弟翻了翻公共基础知识后,道:“这些我们全部都学过了,要我考,肯定能过”。很实际的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荧幕上的很多红色电影其实都只是在复述教科书,流水账的模式很乏味又很沉重,批也不好,赞也不好。同时又热衷融入娱乐元素,像小凤仙这样的人物,大概会比袁世凯、孙中山更惹人眼球。庄重、严苛的历史,屡次去触碰,似乎均成了如履薄冰的政^治任务。所以,《建国大业》在反映建国丰功伟业的同时,也独树一帜地创造出了“数星星”的华丽预告片;而《建党伟业》在放映两个月之后,票房依旧才4亿。单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我想它们背后的制作者所付出的心血应该远远大于很多很多国产电影。在这里,一个错误,哪怕是一点不妥,原则上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当然,这其实是相关审查部门的职能。为此可以断言,那些曾提出异议的呼声,基本都是多虑的。[NextPage]

  话题回到《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早已把政治书翻烂了的青年,想在主旋律电影中找到历史的震撼感和共鸣感非常难。电影只不过是把那些必须背得滚瓜烂熟的条条框框,用光影的形式重新包装一遍。很多细微之处,也许还不如自己深思来的深刻。但是《辛亥革命》里,孙中山先生那一场又一场的演讲,倒真是让我感到动容了。即便倘若台词是照本宣科一字不拉的读课本,我也能感觉到那股激情澎湃、波涛汹涌的情感。赵文瑄的表演堪称影帝级别,尤其是多场英文的对白,铿锵有力,出彩到极致。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么孙中山便是“演讲台上出政权”。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确实没有披挂上阵,而是作为一名领袖来给劳苦大众提供难能可贵的精神支柱。导演张黎原先为摄影师,此次《辛亥革命》画面和剪辑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过《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流水账感固然在后半段依然存在,但整体俯瞰下来,流畅度、可观赏性都可圈可点。换个角度挑点毛病,多多少少有些电视剧的叙事味道。一方面他之前本身就是从事电视产业的,《辛亥革命》就好似将《走向共和》拍成剧场版一样;另一方面,好莱坞常把电视剧拍得像电影,大陆常把电影拍得像电视剧,这早也不足为奇了。看来,这并不是毛病,而是通病。战争场面在影片中,也得到了红色电影中前所未有的升级,画面张弛有度,视野格局都比较大气。只是,惨烈感、压迫感太少太少。就一遍看下来,一枪飙血的直接镜头只有两个。个人口味一直比较重,勿怪。

  在《太极旗飘扬》里,抛开什么将旗插在长白山的言论,这就是一部韩国战争电影的代表作。它的成功在于,敢于将戏剧的矛盾冲突建立在敏感的政^治历史^问题上,这就相当具有说服力。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拿道德的标尺来衡量,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做什么事情总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从来都不是能一棍子打死的。这番优点,在《建党伟业》里就有所体现,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看不出高大全、恶丑毒的偏颇痕迹。能肯定,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进步。《辛亥革命》同样也是如此,这里的袁世凯虽然没有前者周润发的“英雄”气概,但也有血有肉,收敛的阴险之下,也能让观众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来理解、揣度这个人物。之前一直期待成龙的表现,估计是因为身为副导演的关系,压力比较大,自己的角色就中规中矩的不求功但求无过了。说白了,看《辛亥革命》,心态是首要的。要类比,也要拿同一类型、同一起跑线的作品去比较。我们一直期望红色电影能还原一个真实、公正的历史;那么同样,我们也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审视红色电影。

    (编辑:杨丹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