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初看完《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失望之情难以言表,将其戏谑为“第三部的超长预告片”一点都不为过。然而,在这部《亚瑟3:终极对决》面前,第二部反倒让我觉得极具优秀的潜质,是之前过于个人情绪化,还是第三部实在太烂了?原因显然是后者。当然,以上的评论必须是基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审视的。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一、二、三,三部估计各有所长,孰优孰劣不会如此憎爱分明。在制作《亚瑟1》的时候,吕克?贝松曾称其是收山之作,要信守只拍十部电影的诺言。只是,恐怕连上帝也挡不住才思灵感的泉涌,四本《亚瑟》系列的小说一气呵成,顺水推舟地拍成了电影。应该说,第一部亚瑟还是颇具艺术魅力的,惟妙惟肖的灵气显露无疑,呈大小通吃之势。可惜好景不长,之后的续集将灵气变异为了傻气,各种挑战观众智商和耐心的底线。非“成”勿扰,正是这般炼成的。
不知为何,法国喜剧电影中的幽默桥段很多都透露着拐弯抹角的傻里傻气的特质,时而弱智,时而可爱。这同好莱坞喜剧电影的率真直露有着天壤之别。演变到《亚瑟3》里,几乎所有配角、酱油、龙套的IQ均存在严重的缺陷。如果说亚瑟父母外表的憨傻气质以及行为举止的低幼化,是博君一笑耳的讨巧手法;那么,把正规军人都刻画成各种没有底线的无厘头,就会让人忍不住喷血了。本来第一部的PG程度正恰如其分的属于合家欢,为什么非要将此变本加厉的放大呢。第一部,大反派玛塔扎德才露庐山真面目便被“消灭”;第二部,又东山再起,从迷你王国穿越到了人类世界,算是个小高潮;第三部,用团结一致的绝地大反击诠释了暴^君必亡的论断。就此剧情来看,叙事效率很低,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用迷你王国的特异风土人情以及小P孩的青涩初恋来推进。期间许多无关痛痒的角色,插科打诨起来倒也新奇。看起来,文艺范浓郁的吕克?贝松已经全面向商业电影市场进军了。
第三部的失败之处在于一脱离迷你王国,之前的各种奇人异士只能退居幕后,来到人类世界,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不讨人喜爱。唯独剩下个大反派的儿子达克,还有些幽默的神经。只是,他的表现直到全片结束出职员表了,才用一段激情四射的摇滚拉开序幕。委实可惜了他一身朋克+嘻哈+摇滚风的装扮,难道就不能在影片中安插他的即兴表演么?瞧人家印度电影多有魄力,没有歌舞那就不姓印度,照样也能运用地行云流水嘛。最大的亮点估计是恶搞星球大战的小插曲,我想说的是,《大笑江湖》里也有。
吕克贝松在导完《天使A》之后,便江河日下,才气、灵气散尽。虽在《家园》上又大赚了一笔口碑,但那也类属于纪录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电影。之后编剧的《巴黎谍影》、导演的《阿黛拉的非凡冒险》,都只能评价成是水准平平的商业化作品。个人感觉除了在画面上,一直保持着超高造诣之外,其余的组成元素都大大退化,沦为俗套。其实,《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系列确实是个标新立异的题材构思,光一个迷你王国的叙事容量就能让人叹为观止。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任何元素都能被重新改造包装,妄图单凭画面就讨好观众,完全不成问题。只是,在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吕克?贝松明显把错了观众的脉,将眼光单纯的瞄准儿童群体,看似无可厚非。实际上,这必须得考虑到儿童进影院还是得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并由成年人来买单。一部非“成”勿扰的影片,大人们昏昏欲睡、几欲先走,是绝对走不远的。类似于好莱坞的《训龙记》、《里约大冒险》等老少咸宜的调调,才是动画作品理应走的健康方向。
(编辑: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