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初开,恍惚间,我以为我在看《爱丽丝梦游仙境》。米娅华西科沃斯卡满脸的惊恐,总让我联想到那个在仙境里面不知所措的爱丽丝。
影片伊始讲述的就是简爱仓忙掏出桑菲尔德庄园,她迷惘,她心伤,她绝望,她无助。可惜,这个情节是多余的,或者说,是失败的。这就要牵扯到影片的受众立场问题,就是说,这部影片到底是拍給看过名著的看的,还是拍給所有的不管有没有看过名著的人看的。如果是后者,那么电影开始的这段根本就没有必要,你想说明什么呢?又想表现什么呢?没有前面情节的铺垫,观众是不会理解简爱的痛苦的,更谈何让人身临其境呢?
另有他说,影片从此切入是倒叙的插入点。其实不尽然,电影看下来,我倒觉得倒叙的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换句话说,倒叙相比较于顺叙,是看不出明显的优势的,反倒显得累赘。其实电影的时长还是不短的,两个小时,我觉得是可以涵括名著的基本内容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电影完全是在赶场次,一个连续的故事情节,电影却拍的很突兀,这就是倒叙的弊端了。因为倒叙,所以要把情节拆开分裂,但是情节一旦分裂,前后就或多或少有逻辑上的衔接和转换,而这种衔接和转换,处理的好,费时,处理的不好,那么电影就缺胳膊少腿,
影片首先出现的男角儿是圣约翰,就此导演的心思就此昭然若揭了。按理,首先出现的可以是约翰,可以是里德舅妈,甚至可以是佣人贝西,可为什么偏偏是圣约翰呢?因为和简爱有密切联系的两个男角儿,一个是圣约翰,另一个就是罗切斯特。先抛块砖,才能引出玉。导演是希望能够着重的描写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缠绵爱情。简而言之,就是着重将简爱怎样谈恋爱的。
其实这又要牵扯到名著的主旨问题。《简爱》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讴歌简爱的独立精神,反抗精神,自尊和自爱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有不小的部分是渗透在简爱的幼年时期的,简单来说,简爱在舅妈家的那一段生活时期,其实是对塑造简爱的人物性格有不小的比重的。所以,如果对名著本身不熟悉的人,再加上影片情节的倾斜,观众是不会深谙名著本身所要传达的境界的。所以从把名著拍成电影的角度上来说,这个《简爱》的翻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
从桥段上来说,说到翻拍名著,其实引人眼球的还有影片与书本身情节的出入。《简爱》书中历来为人所称赞的情节,就是简爱从费尔法克斯太太那里知晓罗切斯特将和英格拉姆订婚的消息转而向罗切斯特提出重新找工作最后表达的爱意的那一段,其实这一段也是主要表露简爱对爱情的态度的重要部分。书上对这一段的叙述,其实是很有镜头感的,时间应该设置在暮色四合的傍晚或者晚上,有树枝投下的阴翳,有风雨欲来时的树叶声响,而影片却设置在下午,绽开的阳光,平旷的视野根本就埋没了两个人互诉爱意的缠绵。不得不说,导演错失了一个本该成为经典却惨遭平淡的表白片段。还有就是影片结尾那段,其实看过书的人,都比较喜欢这一段,都会被这一段感动。按照书上描写,其实这段可以拍的更好,黑压压的树林,可以挤出水的天空,孤零零的院子,瘸了的男人,还有屋子里昏暗的光芒,这些镜头这些元素可以造出一个催人泪下的相遇氛围可惜,电影时长却不得不割舍,所以一年的分别只换来几分钟的相遇,说实话,我很失望。
不过,换个角度,电影在拍摄画面上倒是很有的称赞,一望无际的田野,矗立着的庄园,青色的天空,还有那好似油画中的人儿。景色的空旷跃然跳出屏幕,把观众带往那个古老的庄园,大气的镜头也确实为影片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
最后,小小的聊一下米娅华西科沃斯卡。
其实,简爱由她来演不是不无道理的,米娅华西科沃斯卡是具备简爱这个角色的形和神的,她像一个从油画中走出来的人,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间感,就是把她放在现在的时代,她更像过去的人,放在过去,她又更具有过去的人所没有的精气神。但是从《简爱》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她其实还需要更多的机会来磨练演技,像简爱这种充满个性和精神的女性,对于米娅华西科沃斯卡过于乖戾和成熟了。所以,认真地米娅华西科沃斯卡,加油吧。
其实,我是一个十足的懒人,而写影评着实是个费脑筋的工程。但是,在开学前一天我把肚子里的这些想法都写出来,缘于我对这本书的热爱。除了《飘》,《简爱》是我看过的书中遍书最多的,我前前后后看了5遍。而且每次看完的感觉都不一样,简爱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慢慢了解的一个人,包括现在所谓的书评其实都把简爱这个人给局限了,什么独立精神啊,什么自尊自爱啊,这些都仅仅是简爱身上的一部分,当你一遍又一遍的去了解她,探索她,你甚至可以从她得一个话,或者一个描写中窥探她不为我们所知的性格。这就是名著价值的所在。我相信也坚信,《简爱》的翻拍还将继续(或许导演是我也说不定哦。。。)
(编辑: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