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个穿着大人装的小孩,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走向成熟的荆棘路上还要面对无数指摘。成熟不是装出来的,成熟需要历练和沉淀。热钱多得要命的国内电影市场让上影节沉淀沉淀的想法停了下来,她迎头直奔,跟一个14岁的青春期孩子无异。
那难免会让身上叮叮当当的东西显得亮了。今年大价钱换官网、大规模铺张宣传,政府头头脑脑都重视,各路机构也磨刀霍霍,但前两年有的“怨声载道”还是在今年复现,既然爱之深,那就责之切吧。
组织混乱是最大的混乱。本次上影节在开幕式、日程安排、大片发布等各类活动上的组织,跟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的组织有得一拼。在主会场上海影城,买电影节电影票的观众熙熙攘攘,好一派盛世繁景,然而不时能看到或听到各类媒体记者对主办方组织不力以及在放映、办证等方面不够灵活变通的抱怨。本届开幕式有雨来伴,主办方也未适时调整走红毯模式以及嘉宾往背景板签字(被雨淋湿,签不上)等数不清的问题,而无数混乱状况就此发生,每个嘉宾都不知往哪里走,主持人在现场也没有尽到职责,一些国外大牌出现时有些跟不上点儿,比如妻夫木聪出来时居然一点都不介绍,却只说了句日本代表团,专业知识不得不让人怀疑。
安排不尽合理也体现在日程上。比如12日当天,从早上八点《辛亥革命》发布会到晚上的华谊之夜,期间活动密密麻麻,记者根本忙不过来,往往一个活动看两眼明星就奔去下个,人情和面子以及跟活动方熟络程度成为记者首选,论坛和交易市场就会被忽略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诚然,安排不同类型可以有更多口味选择,但中国媒体习惯一窝蜂,明星在的都去,没有明星的不来,虽是各种因素使然,但看上去总那么让人尴尬和伤感。
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显然要先把范儿和气势撑起来的上影节还没顾上“细节”这块。比如电影节每天出版的《每日新闻》杂志刊物,里面的错字和别句比比皆是,一些排版时只能打“□”的字也一并带着“□”印刷了出来,这会不会过于草率了?而今年可能因为拿到票的渠道增多的缘故,黄牛特别多,炒得也有点过分,比如开幕式请柬就从800元炒到1500元,真跟得上潮流。
每个人都装着各种心事到处赶场,名片纷飞,寒暄满地。对于参与者之一的媒体,我想说下,有些记者真为媒体和记者这几个词抹黑。安静的电影院里,普通观众和媒体记者坐在一起,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和大声讲电话赶场的声音,以及冷不丁冒出的好像什么都懂一样的对电影做出的评价的声音,基本都属于某些有头有脸和没头没脸的媒体人。
上影节的参赛影片整体缺乏惊喜之作,可能也是离戛纳太近,好片都去了法国小城,而打着“国际A类”标签的上影节跟戛纳一样,要求参赛片必须是首映方可。不过各类影展展映、致敬和纪念放映的片子,都挺不错,对于影迷来说也算美丽的节日。今年最火的依旧是日本电影,岩井俊二的粉丝估计在上影节开幕两天就已将所有岩井俊二片子全都买光,我所看到的片单上无一例外写的是“全满”。
当然,上影节,更多的是利好。如今上影节已是国内影片推介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创投项目初见成效,所办论坛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也是极为实用,比如国外名导告诉新电影人如何让创意变为可操作的项目,比如大师班中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和吴宇森(在线看影视作品)用亲身经历告诉入行者如何搞定投资方,而对一些脱离生活的空洞项目,对一些为了做导演而演导演的忽悠人士,论坛和各位专家都给出了让人信服的参考信息,上影节在这个环节确实做到了真正开放。
那么,如果你刚做记者,就去上影节吧,她会给你历练。如果你是资深记者,也来上影节吧,她会给你有价值的发现。如果你是从业者,必须要来上影节,她会给你信心。这是个充满机遇的残酷盛会,她有着华丽的外衣,她身上爬着几个细小的虱子,但她并不败絮其中。没错,她才14岁,她万里长征的人生刚起步,那杯金爵并不容易端起,然而一旦盛上好酒,拿在手里,喝进肚里,还是……蛮香醇的。
(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