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商俗时代的较真儿精神

2010-09-03 10:54:11来源:北京文艺网综合    作者:宗和

   

作者:宗和

  在此,我们无意批评新红楼如何如何。仅列举出一些典型的评说,供大家思议。
  
  这是一部大剧。每个观众都以自己的接受水平和认真经验来谈论它的可取与不可取之处。任何批评都超越不了时代的限制。我们每个人的批评,其实最根本的反映的是时代的映像:我们不过是在商俗的时代里,按着自己的思路在对一部本来只是文字载体的经典小说,借着现代媒体的手段演绎了一番。
  
  像与不像,忠不忠实原著,其实,没有一个固定汇率的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有理,也都无理。因为“一千个人读‘红楼’,会有一千‘红楼梦’。”我们千人千种观点,所相识的只不过是与别人的意见基本“大同小异”的共鸣罢了。
  
  我们所有的较真儿之处,不过是我们自己用某种标准衡量这部电视剧时的“想不开”之处。
  
  似曾相识的乱来
  
  在配乐上,李少红用了不少空灵的音乐,加之整部电视剧的色彩较暗,看上去有些《聊斋》的味道。有观众评价说:“李导是在尝试新路子,下次李导要拍《聊斋》的话,应该有了不少经验。”
  
  很多观众认为演员选得比较失败,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太胖,嘴似乎永远合不上,眼睛突出像桃子。饰演薛宝钗的李沁出镜不多,但造型说得过去。饰演贾宝玉的于小彤看起来年龄最小,但个头儿比谁都高,尖嘴猴腮的外形也与原著相差较远。有观众说,剧中的贾母很像《天书奇谭》的老狐狸精,连脸上的皱纹都接近;秦可卿服装一身黑,看起来像寡妇;刘仪伟演的小沙弥太老。还有观众说:“小姐们都不画眉毛,头上不是顶一朵花就是顶两朵花。而且造型比较混乱,从外形上区分不出年龄大小。”
  
  太虚幻境让观众觉得很眼熟,“一僧一道出现时的天宫场景怎么那么像《西游记》里的广寒宫,就是猪八戒调戏嫦娥的地方。”开篇使用了大量特技镜头,一位观众评价说:“从天上到人间的特技镜头很像《哈利·波特》中骑着扫帚俯冲的镜头。”
  
  观众意见比较大的是,插播广告太多,吹捧短信太露骨。开播后,某酒类广告的图标一直挂在电视画面左下角,与古典名著凑在一起显得很不搭调。在电视画面上一直滚动播出的吹捧短信预知未来,有网友评论说:“女性角色连女婴都没露脸呢,夸王熙凤的短信就出来了。”
  
  不如人意的考究

  红楼梦在道具选择上非常考究,仅就宝宝的“通灵宝玉”就是由李少红导演专门派人去新疆精选而来。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是费了一番功夫。但“百密终有一疏(或多疏)”,刚播出一两集,其中不考究的地方,也让观众大大地批评一番。
  
  剧中使用了大量的旁白,有观众认为这看上去有些像纪录片。部分观众表示不接受新版的台词,“从主角到带台词的群众演员,几乎没几句台词是层次分明、考究的,能像白开水一样读出来已经不错了,更别提吞音和咬字不清。”有观众指出,编剧在旁白中用了很多自造词、生僻词,半文半白学的台词听起来特别别扭,不看字幕根本听不懂。
  
  镜头漂移也让观众大呼受不了。“有些镜头处理得很快,有些又缓慢得让人抓狂。”也有观众表示,新《红楼梦》的镜头完全是为配合画外音旁白而剪辑的,使得一集电视剧看起来像是一部沉闷的活动连环画。
  
  观众说,新《红楼梦》在场景上花了不少钱,造了那样多的园林景观,比老版气派大很多,按理应该拍出很美的画面效果,但是显得很阴森,“不管室外室内,光线都偏暗,体现不出《红楼梦》繁华的盛况。赏花的一场戏居然用的是假花。”
  
  空洞而廉价的华丽

  风情万种演不出来怎么办,一个类似昆腔的女声就“哎呀”一声。纯真烂漫没有怎么办?背景音乐就用儿语似的哼唱。原来“新红”调用了戏装、汉服、古曲、流行音乐、西洋美声等各种元素,只是因为表演呆板,人物空洞,塑造不出活生生的人来,也看不出这一家子人之间有什么感情线索存在,只觉得既然这样,毁了就毁了,散了就散了,有什么悲剧可言呢?

[NextPage]  现在看到的“新红”从整体效果上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色:空洞而廉价的华丽。没有感情的机械表演,概念化的服装,特效制作的风景,不真实的光感,满眼的亮片、蕾丝、绢花、彩色玻璃,尤其是那不分年龄身份的“片子头”,都是冷漠的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而已。
  
  不应成为文人的名利场

  我国的文艺批评一直存在着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话语权之争的乱像,都认为自成一派,都得听他的,然而普通读者感觉,主流文艺评论家就像是小学生的家长,总在“适当”的时候提醒民众要记得高雅,教育大家什么是主流的,和谐的,什么是低俗的。而满眼望去,总有一些主流学者干出一些非主流的事迹。
  
  在对待新版《红楼梦》上,中国红学会的老一辈红学家是很谨慎的,甚至再批红挺红争辩最激烈的时候也没见到他们的一丝声音,这也足见了真正红学家的平静宽容之心态。在这场运动中,最为癫狂是那些自认为担负重整文学天下,死握话语权的“主流”文艺学者。
  
  作为一个看过全本原著,87版《红楼梦》,新版《红楼梦》,了解《红楼梦》版本沿革以及未解之谜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凭心而论,新版《红楼梦》并不出彩,但要给本剧导演扣上一个文学盲,没有艺术素养的帽子,而且还是通过捕风捉影所谓黛玉“裸死”之事,实在有损我大国“主流”学者的身份。被称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批评家和青年儿童文学学者的北方工业大学某位教师在没有认真看过整剧(新版《红楼梦》至今均在外地地面频道播放,该学者即便是看到了所谓黛玉裸死,也恐是网络上的非正常途径版)的情况下,听信以敏感词吸引读者赚发行量和点击率的媒体有意歪曲和夸大之词,在《人民日报》大发言论,指责李少红导演不理解经典,不懂艺术。这种以不公之借口再行批评,不仅仅是对李少红本人的不公正打击,也是对那些立志传承和发扬民族经典的有志之士的重大打击。
  
  对于该学者在报上的言论前部分我还是比较支持的,他谈到现代人如何解读经典的问题,借鉴了卡尔维诺的一本《为什么读经典》,认为重读经典要谨慎,从这点说,李少红导演对重拍《红楼梦》的态度是足够谨慎的,如果她不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也不会遵循120回原著,费劲心力去还原原著中的太虚幻境。而对黛玉之死的表现手法也如她采访所说,是经过千思万虑才决定的,从画面看,所谓“裸死”只是露出了一边臂膀,而改学者认定的“林黛玉脱衣”并不存在,如果用这种明显有网友加工演绎的桥段来攻击李少红,是在是其不可承受之重。
  
  急着跳出来,以并未验证的不实之词给人以打击,紧赶批新《红楼梦》之风,这些举动难免让人猜测动机,正如,学者刘心武在新书发布会上说没有看过新的《红楼梦》,仅凭听说就批评新红楼梦让其不能接受,只是后面泄露玄机,原来刘心武要拍自己版本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民族的文学瑰宝,他所体现的文学造诣,思想境界,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精神是后人无可企及的。然而,有专家批评新版红楼梦说如果曹雪芹看到新红恐怕会被气死,但,我想如果曹公看到他呕心沥血,批阅十几载,本想以宝鉴照风月警醒世人的作品,如今被后世这帮世俗文人当做了争名夺利甚至蝇营狗苟的工具,恐怕更会气的从棺材中跳出来。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