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重新发现电影

2010-05-10 17:49:29来源:《艺术评论》    作者:

   

作者:李道新

  从一开始,电影就发现了地球以外的文明。或者说,从1902年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开始,人类就通过电影想象宇宙,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星球。

  星球是人类构筑的最宏大、也最异己的电影空间。20世纪以来的星球叙事,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类的孤独感,并在认识自我的层面上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星际哲学。无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还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都在以令人惊异的方式提供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并力图向全世界观众传达人类共同的思想和情感。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星球叙事中的地外文明,虽然离地球最远,但却离人类最近。这是自我最需要的他者,也是他者最可能的自我。只有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自我才会具备反思的能力,他者才会挣脱自我的遮蔽。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对话的前提。

  《阿凡达》开启了21世纪的星球叙事。IMAX和3D的技术跨越动人心魄,并纠结着阿凡达的身份迷惑与潘多拉星的悲剧命运。事实上,《阿凡达》以席卷全球的票房见证着我们这个世界的科技限度与时代的精神处境,并向最大多数的观众开放了交流的平台。影像曾经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通过《阿凡达》,电影的力量再一次得到彰显。

  基于传统的故事接受心理与精英文化视野,已有许多评论者批评《阿凡达》的故事并不高明,深度也缺乏拓进。但很少有人设身处地地追问,曾用出色的故事技巧与深沉的人文关怀导演过《终结者》、《异形2》、《深渊》和《泰坦尼克号》的詹姆斯·卡梅隆,是否真的选择放弃了在这部影片里实现故事讲述上的独辟蹊径?或许,问题的关键是否有可能源于评论者自己?迄今为止,在许多批评的声音当中,有不少评论者一直都在固守一个观念:电影故事及其深度可以脱离它的画面和声音独自运行。

  其实,画面和声音本身就是电影故事及其深度的一部分。或者说,电影并不需要以神话、史诗和小说一样的途径来承担故事原创者与精神探索者的职责和使命。特别是像《2012》、《阿凡达》一类的灾难、科幻巨制,原本就在借用《圣经》和印度哲学、希腊神话中的创世说、宗教概念与元罪体验。“故事”和“深度”也主要通过各种元素的移植、拼贴和改装而成,已经不是编剧、导演及其影片最为着力的焦点。就像对待程式化的中国京戏与西方歌剧一样,我们不可以要求《霸王别姬》和《悲惨世界》一类的经典文本,总在“故事”和“深度”的层面上花样翻新或锐意进取。

  只有超越了电影接受的“故事”预期,摆脱了一厢情愿的针对商业电影的“深度”执迷,才能有效地面向《阿凡达》的星球叙事。总的来看,跟《2001:漫游太空》、《星球大战》与《第三类接触》不同,《阿凡达》不仅直接依赖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而且野心勃勃地试图调整人类的观影方式。这便是《阿凡达》特有的“故事”和“深度”,是21世纪的星球叙事之于电影和人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3D电影不自今日始,但《阿凡达》使3D电影成为当下社会的热潮与未来电影的趋势。在此之前,大多数星球叙事都在二维世界寻求真实的虚拟,但超过5亿美元创出史上最高预算的《阿凡达》,得以在最具挑战性也最有原初意味的三维世界里尝试虚拟的真实,几乎达到以假乱真、令人目瞪口呆的观影效果。无论是在虚拟实境中完美呈现并被具象化的人形阿凡达,还是因奇特的磁场漩涡效应悬浮空中的哈里路亚山,以及生活在潘多拉星的巨型有尾近猫科类人智能生物纳威人,还有半植物半动物的生命体螺旋红叶、跟纳威人通过触须相连进行关系认证的蝠兽等等,这些匪夷所思、令人目不暇接的玄形幻影,都是由彼得·杰克逊的维塔工作室与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等48家公司、1858位工作人员共同创造的视觉奇观和虚拟现实。[1] 在这部影片里,内在于自我的他者身体和精心设计的物体形状成为真正的主角,无与伦比的特效工程及趋之若骛的全球观众才是意义的最终创造者。

  这样,影片的故事讲述方式和深度评价标准都会发生根本的转换。建立在人类互动与线性因果关系基础上的经典的电影叙事,显然不再适应詹姆斯·卡梅隆及其《阿凡达》通过数字特效工程倾尽全力试图创造的星球生态。在这个由人类虚拟并被命名为潘多拉的星球上,尽管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删除人类的DNA和地球的影像,但阿凡达作为肉体的“化身”所承载的宗教意蕴和技术内涵,以及纳威人作为星际原住民所保有的生存姿态和宇宙信念,都在力图摆脱经典叙事的操控,走向一种最大限度的自足自为。正因为如此,故事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面向所有可能的领域发展,在每一个专心致志特别构想的画面和声音中存活。直接依赖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的《阿凡达》,能够以身临其境的3D形式,在最大限度上为不同的观众带来各异的体验,通过银幕导向一种跟赛博空间和中土世界的影音创造和思想探索相互媲美的星际哲学。此前,便有不少领域的西方学者以超乎寻常的热情讨论过《骇客帝国》和《指环王》等影片,并将这些影片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弗洛伊德和米歇尔·福柯等人的哲学思想建立起某种本质的关联性。[2] 《阿凡达》的星际哲学同样指向身体与心灵、善良与邪恶、堕落与拯救、虚拟与真实等亘古不变的哲学、神学和伦理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卓有成效地呈现在迄今为止银幕上最生动、最复杂的星际空间里。

  早在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就在阐述《2001:漫游太空》拍摄动机时表示:“我试图创造一场视觉盛宴,超越所有文字上的条条框框,以充满情感和哲学的内容直抵潜意识。”[3] 可以看出,库布里克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追求,希望用电影摆脱文字,纯粹凭视觉构筑自己的星球叙事。颇有意味的是,库布里克想象的太空漫游正在21世纪的第一年。就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詹姆斯·卡梅隆充满雄心地接过库布里克的旗帜,通过《阿凡达》的星际叙事创造了一场全球朝拜的视觉盛宴,并以此向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致敬,让21世纪的电影重显100年前的奇异景观,让蜷缩在电视机和电脑面前的观众重新走向电影院,再一次发现了电影。

    (实习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