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图片库 摄影赛事 采风天下 快乐聚焦 知识园地 器材天地 艺术人生 访谈 评论 摄影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身残志坚爱摄影

2013-05-22 10:10:29来源:焦作晚报    作者:王 冰

   

  坐落在修武县西村乡的净影寺和青龙峡景区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让来此地游玩的游客流连忘返。然而,你可曾知道,门票上美轮美奂的风景照竟出自一位普通的农民之手?这位农民叫郑乃谦,他是中国千千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但他又是不普通的,因为他拖着残疾的右腿,在人生的一个个十字路口,作出了三次重要选择,用自己顽强意志面对生活,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生活的精彩。

  还记得那封来自修武县西村乡的求助信吗?家住西村乡的郑乃谦,因为要照顾卧床的父亲,他家有近500公斤红薯眼看要烂在窖中,所以他向晚报求助,希望能帮忙销售。这就是记者与郑乃谦的初识。后来,记者又到他家采访时,发现他对记者的相机特别感兴趣,闲聊中他道出了实情。原来,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作为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他也曾拿着相机踏遍了西村乡的山山水水。

  1962年,郑乃谦出生在西村乡西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岁时,由于一次高烧,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父母非常心痛,随即带着他四处求医。

  “12岁那年,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也没能把我的病治好,最终选择了放弃。”郑乃谦说。时至今日,他依旧清晰地记得母亲落泪的模样。

  虽然是家中独子,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在郑乃谦的记忆里,父母对他非常严厉,从来没有溺爱过。“记得有一次,我没有背会老师布置的课文,母亲就让我跪在冰冷的地上。那时候不理解,现在想起来我得感谢他们,他们没有把我当废人养,他们希望我能坚强面对生活。”郑乃谦说。

  还记得10岁那年,母亲为郑乃谦做了双新鞋,可是由于他的右腿使不上劲儿,母亲边为他穿鞋边掉泪。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郑乃谦暗暗发誓:“我身体残了,但我绝不能成为废人。”

  正是在父母的教导下,郑乃谦养成了坚毅的性格,腿疾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激励他更加奋发。在地里干活,要强的他不愿与别人有差距。即便他右腿使不上劲,走路时常摔倒,可是他却从没有偷过懒。别人担10公斤,他也要担8公斤。别人担很远的路,他也努力地去追赶同龄孩子的步伐,尽量不休息。

  在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1979年,他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全乡文科第一的好成绩。可是,天不遂人愿,虽然他成绩已经达到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因为身体原因在体检时卡了壳儿。

  这次与大学失之交臂并没有让郑乃谦放弃上学的梦想,从1979年至1987年,他一直在为之奋斗着,他一边当小学民办教师一边自修,最终圆了大学梦。

  第一次冲动

  花“巨资”购买相机

  郑乃谦说,他没有追逐过明星,唯一让他敬佩并作为榜样的就是张海迪。

  1987年,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鼓励了很多人,这其中就有郑乃谦。“我虽然身有残疾,但不能自暴自弃,得自己尝试着去寻找出路。”郑乃谦说。1983年开始当民办教师后,他为了让自己能够一专多能,开始尝试着拿起画笔。那时,郑乃谦家里的生活不算宽裕,为了买一本售价0.8元的资料书,他曾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山路,两次前往新华书店。当他终于把心仪已久的资料书买回来后,他笑着安慰自己:“少买件衣服,少吃点肉,这钱就回来了。”

  有了绘画基础,一次和朋友聊天时,他了解到了一些摄影方面的知识,这又让他有了买相机的想法。说干就干,1987年11月,他凑了1500元钱买了一台相机。当时,这1500元钱这对于郑乃谦来说是一笔巨款,因为那时郑乃谦每个月只有40多元钱的工资,1500元相当于他3年的工资。“除了借亲戚、朋友的,父亲还支持了我400元钱,直到现在我都很感谢父亲对我的支持。”郑乃谦说。

  其实,父亲的内心对于郑乃谦买相机的举动非常担心,因为那时候郑乃谦已经结婚,工资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欠下这么多外债,家里过不下去怎么办?“父亲说如果我10年之内能把钱还上就行了,可是他没想到,我1年就还完了所有的债。”郑乃谦自豪地说。

  有了相机,郑乃谦开始钻研摄影技术,这段经历也为他之后跋山涉水拍风景奠定了基础。

[NextPage]

  第二次冲动

  辞去工作学摄影

  1991年,郑乃谦当民办教师已有8年,眼瞅着就要转公办教师,眼瞅就要端上铁饭碗了,可是出于对摄影的喜爱,他再次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辞职,专心搞摄影!

  因为郑乃谦爱好摄影,当教师时,有不少人就觉得他不务正业,不好好干工作。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学摄影都是自己一点点挤出的时间。“遇到孩子有不懂的,我还会开小灶,为孩子们加班补课。”郑乃谦说。他所带的班级期末成绩一点不比其他班级的差。

  1991年,郑乃谦毅然辞职开始专注摄影,为此他又投入了1万多元钱。

  “那时的云台山已经开始被人关注,而青龙峡、净影寺却鲜有人知道。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登上了青龙峡的山顶,看到大山环抱着碧波荡漾的湖面。再看那远处的山,背面的灰色与正面的青色交错,向阶梯一样层层向云端延伸开去……”在郑乃谦的记忆中一直保留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我为什么不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些美景呢?”郑乃谦说。从那以后,他的心中便有了目标要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美景。

  山路难走加之腿有残疾,每次进山,郑乃谦除了相机,还要带上一把镰刀、一根粗木棍。吃饭问题则是走到哪吃到哪儿解决,时间长了,他和山里的农户都成了朋友。那些年,他走遍了景区的每一个角落,把无数美景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第三次冲动

  自掏腰包办影展

  收获了这么多,可郑乃谦并不满足,因为他又有了新想法办影展。

  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拍摄者一点一滴的积累,都是刻苦钻研摄影知识的结果。为了学摄影,郑乃谦订阅了摄影报刊,还四处求教。

  很多人都曾对郑乃谦说,一个农民,还有残疾,随便拿起相机按几下快门玩玩就得了。可郑乃谦的心里却不这样想。从不向命运屈服的他,打算用照片向外界宣传家乡的美。

  在郑乃谦的坚持下,1991年10月,他在村里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影展,一张张反映朴实民风和秀丽风光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一名普通农民竟然能办影展?事情传开后立刻在乡里炸了锅,附近七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参观。村里的老人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了照片后都说,没想到身边的风景这么美。有的年轻人还专门找他要照片,说要让他们在城里的朋友看看西村有多美。

  乡亲们的认可更加坚定了郑乃谦搞摄影的决心。为了支撑搞摄影所需要的费用,他开办了一家简陋的照相馆,农闲时就靠为村民照相赚点钱。几年间,郑乃谦的摄影技术提高很快,他的许多作品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

  有些事,一旦做了一次就会上瘾。1994年、1996年、1997年,郑乃谦又分别在乡里、县里、市里举办了个人影展,一方面展示山水美景,一方面呼吁开发青龙峡和净影寺风景区。2000年,河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专程找到郑乃谦,采访他的创作经历。在郑乃谦的要求下,他们还拍摄了专题片《太行不了情》。

  经历了人生中的三次冲动,26年来,郑乃谦已经把摄影视作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用镜头刻画父辈勤劳、淳朴的形象,展现家乡的秀丽风光。正是他的执着,为每一幅照片赋予了生命,一张张充满乡土气息的照片浸透了他26年来对摄影的深情。

  采访即将结束时,郑乃谦说,因为父亲的病,他已经很久没有摸相机了。不过在田边休息时,他仍会默默地望着远处的青山,设想着有一天他能再次拿起相机,走进那向往的大山深处。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