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单反相机,一身户外服装,成了摄影人林长庚离不开的行头。穿梭在保定的大街小巷,他用镜头记录了保定城半个世纪的变迁,他的照片被当作孝敬父母的生日礼物,被企业当成文化招牌进行宣传,成了老保定人心里舍不得放下的念想。
老照片让人动情落泪
今年3月,林长庚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位王女士客气地称他“林老师”,言语缓中有急。这个电话,是向他“求”一张双彩街的老照片,想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
上世纪90年代,双彩街两侧的平房开始拆迁改造,家住傲山胡同的王女士连续和父母搬了两次家。王女士说,老照片丢了,城市变样了,母亲的记忆也开始慢慢消失。2011年,王女士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越发想念老房子。
王女士说,其实母亲是在想父亲。一次偶然,王女士听说林长庚多年来都在拍摄保定老街道,于是几经周折给“林老师”拨通了电话,并如愿找到了一张老房子附近的老照片。
4月,王女士把照片当成生日礼物拿给母亲看,看到30年前的老街道和老房子,老人摩挲着照片潸然落泪,全家围坐一起,说了很多过去的人和事。张女士说,母亲那天特别高兴。
跨越时空的城市对话
林长庚说,保定城很多街巷和胡同都有故事,他工作单位保定市文联所在的秀水胡同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嘉庆年间,这条胡同只有丁、贾两户人家。两家因盖房产生矛盾,丁家向做官的少爷递了状纸,但少爷认为邻里不能伤和气,便在状纸上题诗:两家相争为堵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是当年秦始皇?丁家看后,主动把墙基向里挪进五尺,并向贾家道歉。贾家很受感动,将墙基向里挪了六尺,三尺宽的胡同变成一丈多,行人车辆畅行无阻。人们赞赏他们的礼让之举,便称为丁贾胡同。后来胡同一条水沟臭味熏天,也被称过臭水胡同,清同治十年修了下水道,改名秀水胡同。
每天听着这些故事,林长庚对保定的街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用相机和它们对话。如今,这些胡同早已原貌不再,但在林长庚厚厚的相册中,它们依然清晰可见。
5月9日,记者在一处刚开业的商场中翻看那里30年前的照片,仿佛时空交错,置身于一部蒙太奇电影。
他的“保定梦”:书写保定光影史
林长庚今年66岁,从部队复员回到保定后,对保定的街巷、建筑和白洋淀生态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拍摄和整理,存有图片资料上千张。他说,照片只是一张纸,真正让人动情的是照片里的人和事。很多市民和企业向他“求”照片,如果能帮上忙,他都不拒绝。
多年来,他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街巷的原始风貌和那里人们的生活样态,每一次变化他都完整记录,见证了半个世纪保定城市格局和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虽然退休了,但林长庚却更忙了,“年龄是一种心态”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说,现在是保定城市建设发展最快的阶段,除了自己拍摄,还有几个年轻人跟着他一起拍摄、整理,他非常希望有年轻人加入,让这部“保定光影史”得以延续,更加完整。
“这算是我的保定梦吧。”谈到未来,他给了记者一个时髦的答案。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