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火鸟》推开艺术之门

2012-10-25 11:36:42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廖阳 潘妤

   

  台上演员都是毫无舞蹈基础的中学生,且云集了中德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表演的却是依据俄罗斯民间传说《火鸟》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同名乐曲创作的现代舞名剧《火鸟》。昨晚,以“社团舞蹈”项目在世界享有盛名的英国编舞罗伊斯顿·麦尔冬,带领130名中德学生,经历了五个多星期的训练排演而成的《火鸟》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而在前一天的晚上,来自华师大、上师大等高校的师生们也在上海大剧院观摩了该剧的彩排并聆听了讲座。

  这个项目是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历史上首个非职业演员参演的剧目。演出邀请了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现场伴奏,无论是同龄观众还是专业观众,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台上的“非专业”演员欢快的掌声。

  中德学生同台演出

  《火鸟》全剧在舞美上没做任何背景和道具装饰,而是做了极简处理,基本靠灯光调配来推动剧情。和原传说稍有不同的是,麦尔冬将王子心仪的公主与火鸟合为一人,并设计出火鸟被魔王俘虏,王子倾尽全力将其救出并与其相爱的桥段。

  麦尔冬从上海德国学校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江湾初级中学挑选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在剧中扮演了群舞角色;有着一双单眼皮、性格颇为腼腆的中国男孩张如棋扮演了王子一角,在剧中他要和德国女孩Tamiko扮演的火鸟演绎一段爱情。

  这些学生高矮胖瘦不一,有人甚至还戴了眼镜上台。他们在台上基本没有高难度动作,演绎得最多的是穿梭奔跑和贴地滚动的姿势。扮演魔王俘虏的学生最为忙碌,一会儿要上台对魔王屈膝行礼,一会儿又要对火鸟和王子进行抓捕,还要一个叠一个变成人造森林和人造城堡。因不时要从舞台两侧进进出出,演出现场全是杂沓的脚步声,有种孩童游戏般的娱乐效果。不过,虽然大剧院的舞台已经足够大,100多名学生齐齐上台有时还是会给人拥挤之感。

  在剧中,火鸟从俘虏们平行拉起的彩带中穿堂而过的一幕最惊艳,在橘黄色灯光的聚焦下,奔跑中的火鸟周身就像有一团火焰在燃烧晃动。而该剧最让人感觉意外的地方,是一位四岁左右“小正太”的演出。他和火鸟一样在剧中穿了大红色服饰,因为不太理解舞蹈演出的意义,每次上台,他都带着无辜且懵懂的表情在麦尔冬的指示下或奔跑或被抱于火鸟怀中。麦尔冬说,小孩在剧中代表着“梦境”的意思,也可理解为王子和火鸟爱情的象征。不过,也正是这个可爱的象征,让在场观众频频笑场并直呼其“超萌超治愈”。

  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到一起

  麦尔冬对学生表演的要求是动作要大、表情要夸张,“因为舞台很大,只有夸张,观众才能看清楚。” 麦尔冬说。而在五个星期前开始训练时,麦尔冬让这些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最先做的,就是从脚踝、胳膊、脖子、膝盖处运动开来,用一个人的肩膀去触碰另一个人的膝盖,体会动作拼接在一起就能组成美丽舞蹈画面的概念。“我热爱和未经训练的人一起工作,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很难说谎。” 麦尔冬说,初次参与表演的人很脆弱,他们的表演出了错会很难伪装,观众在台下会亲眼看到他们在台上挣扎以及挣扎着达到最好表演效果的过程,而专业舞者则通常会有表演和掩盖的成分,并力争不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社团舞蹈’就是一个让观众全程参与的过程,像走在刀刃上,每一个人每一秒都紧张激动。”

  《火鸟》同时有65名中国学生和65名德国学生,麦尔冬曾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尝试过“社团舞蹈”,他认为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到一起,“这会产生很特别的化学反应,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中国学生如果和德国学生单纯在一起社交,会有很多障碍,但如果通过舞蹈这个平台,就会变得很不同。”[NextPage]

  麦尔东冬认为,中国学生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但也有自己明显的问题:“他们普遍比较害羞,创造力也比较欠缺。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发掘他们的潜力。”

  虽然表演《火鸟》只是一次短暂的演出活动,并不能为学生带来多少直接的改变,麦尔冬却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能了解能将自己逼到什么程度。“不仅仅应该在学校学习知识,更应该学习社交、学习文化、学习各种能力,中国学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你是这个社会中的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项目,知道你自己是谁。”

  与此同时,麦尔冬也认为,对某些人来说,这次活动可能只是一个引子,能引导他们走向艺术之路,甚至成为专业艺术家。“在深入经历舞蹈和戏剧培训后,他们会意识到艺术是可以被所有人理解和欣赏的。希望鼓励他们能在生活中敢于冒险,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希望他们能打开心门,对其他文化活动充满好奇。长大之后回忆起来,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一次开创性的、改变了他们生活的有益经历。”

  参与了这个项目的高二学生张嘉天是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报名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是想多接触欧洲的文化,但在将近6周的活动之后,她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她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收益,就是亲身体验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认识到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在创造力上的差距,认识了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个活动中结识了很多德国的同龄朋友。

  (编辑:闫伟伟)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