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舞蹈正在向大众靠近

2011-10-25 14:40:0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金秋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迁,而这其中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舞蹈艺术日益大众化的表现,因此,当代舞蹈批评应当以此为切入点,挖掘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实质,阐释舞蹈大众化的社会意义及其内含的美学趣味与价值取向。

  一、舞蹈大众化:一种新的表现式样

  每一种新的舞蹈样式的出现与消失,都如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历史的演进过程。西周宫廷雅乐向春秋战国的“桑间濮上”之乐的变迁,显示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中人类文化精神演化的轨迹。西周宫廷雅乐的庄严肃穆,有规有矩,等级分明的有序舞蹈被春秋战国时个性张扬,打破礼规和自由浪漫的民间舞蹈风格所替代,这种舞蹈带着“俗”的格调,是被孔子等儒家学派所不齿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艺术。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又不能不承认,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新形式,春秋战国的民间俗乐地位的上升破坏了西周宫廷雅乐庄严神圣的地位,它体现了一种舞蹈艺术所表现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革命。“礼崩乐坏”虽不合理,但却是人类社会演进中必然发生的变革。因此,一个舞蹈样式的出现与其存在的合理性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掌上舞”到“霓裳羽衣舞”的转变不仅显示了“环肥燕瘦”的时代审美标准的变迁,也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而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的出现,往往也会催生出一种与之相伴的新舞蹈文化。

  由此推断,今天舞蹈艺术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多样化相吻合,是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的折射。建国以来,中国舞蹈历经风风雨雨,它所经历的一切和现在进行的一切都表明了它处在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的中心,当代社会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构成今天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核。

  当代舞蹈艺术时代变迁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舞蹈艺术形态结构与舞蹈审美风格的转换。单从传统高雅艺术形式来看,其内涵多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的缩影,如每一时代的宫廷礼仪乐舞,多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视觉化表现。舞蹈的审美风格也与当时的文化精神十分对应。从舞蹈的变迁来看,舞蹈时代特征是在当时文化动态过程中形成的,并由此形成当时的舞蹈审美风格。如戚夫人的“翘袖折腰舞”,元代的“十六天魔舞”,清代的“扬烈舞”,延安时代的“兄妹开荒”,贾作光的“海浪”等等。

  我们再从舞蹈创作实践来分析舞蹈艺术形态的转换,不难发现,无论从舞蹈编导的创作心理来看,还是从舞蹈创作的题材范围,以及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艺术思维的感知个性转变来看,舞蹈创作样式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直接影响有关。也就是说,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直接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变迁的可能。舞蹈编导在最初选材时,就在环境中受到了制约,并由此使编导创作出当代舞蹈。编导在最初选材之时,就在潜意识中受到了限制,并由此使编导创作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编导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时代的文化因素的。从舞蹈技术层面来看,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舞蹈变迁的具象化过程提供了条件。一定时代的技术进步,也为舞蹈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材料,中国舞蹈从“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今天的多媒体舞蹈,无不说明文化变迁在促进舞蹈创造发生变迁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以此来考察当代舞蹈的审美取向,可以说,当代舞蹈艺术本身在具体的视觉化过程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审美风格日趋接近日常生活的朴素理念,它具体表现在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舞蹈作品均从日常生活基点出发,平和地与大众进行交流等方面。当代舞蹈文化领域要求舞蹈艺术创造要顺应当代审美文化的变化,去追求多样化、日常化、平凡化形态,积极搭建与大众交流的平台,不再束之高调。舞蹈艺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可以使我们瞭望到,沿着现代舞蹈艺术之路发展而来的舞蹈艺术创造,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在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人类文化生态环境默契配合,通过观众的接受和舞蹈技术力量的传播,推进了舞蹈艺术创作表演的大众交流的平凡朴实性和丰富多样性。通过大众化时代提供的诸多可能,当代舞蹈艺术越来越巩固了其本身在人的群体生活当中和文化创造当中的位置,也明显感觉到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在现代生活当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代大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也因为这种平和交流在舞蹈艺术形式里变得可以与自身生活、自身所属的文化身份相符合,进而,能够寻找机会掌握能够传达自己愿望与情感、能够淋漓尽致表现自我,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大众化时代,舞蹈可以成为大众生活的延伸。舞蹈艺术的大众化像是一座桥梁,将舞蹈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并日渐改变了它原有舞蹈艺术功能。这是舞蹈艺术在当代人那里发生的审美文化品味的转换。以往舞蹈艺术的观众转变成为舞蹈的消费者,现代观众则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展、文化品味的逐渐上升,对舞蹈技术的完善、舞蹈艺术所传递的信息十分敏感,他们品味舞蹈、参与舞蹈,日渐使舞蹈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NextPage]

  二、舞蹈大众化的文化背景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丰富化、复杂化的社会,诸多的文化元素都表现在当代舞蹈文化活动之中。舞蹈艺术一直被学者认为是最能传递人的思想与感情的艺术,因此,舞蹈艺术也最能为大众即接受艺术,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它能传递大众对生存环境的态度,表达大众的意识形态、表现大众的内心反叛。舞蹈艺术在大众化过程中日趋显现其它艺术门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使之更加促进了舞蹈艺术大众化的追求。

  当代社会的舞蹈艺术创造与表演已不再仅仅是舞蹈艺术家个人行为,它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责任了。舞蹈对自身文化活动有其根本要求,它与大众一起共同需求、共同表达,使之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中大众普遍沟通的媒介,同时,舞蹈创作与表演也受到了当代社会文化利益及大众需求的制约。当代社会文化要求舞蹈艺术创作一定要在其审美形象塑造中完成其形态构造,以使大众从中直观自己的生活。当代社会文化动态则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要充分关照民众现实生活,具体传递民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舞蹈艺术就必须尽可能表达大众的生活和大众的思想与感情,寻找易与大众对话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众认可,使自己充满生机与活力。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代舞蹈艺术大众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传播手段,如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观念层面改变了大众对舞蹈艺术的评价,把以往束之高阁的舞蹈艺术推进民众之中,与民众建立了近距离的关系。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供给舞蹈创编者以更多的技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它能够更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将舞蹈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拉近。电脑灯光技术、多媒体技术使舞蹈家在电子技术力量支持下,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方法营造更多的舞蹈语言来表达大众对现实生活的理想。

  三、舞蹈大众化的本质

  舞蹈艺术大众化使舞蹈艺术在当代审美文化领域中实现了自我突破,它完成从阳雪白春的艺术高台到“下里巴人”的角色转换。当然,下里巴人的舞蹈艺术活动并不是说低品质、低趣味的艺术活动,而是更高一层面的、代表着大多数人心愿和反映大多数人权益的艺术活动。但是舞蹈艺术的跳跃并非是自身的跳跃,它是反映人的生命价值的跳跃,这也是舞蹈艺术大众化的本质。它在舞蹈艺术大众化的表现形式中虽然没有直接显现生命的活动,但在大众接受舞蹈艺术过程中却可以使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舞蹈大众化的价值所在。

  舞蹈大众化的具体表现是:舞蹈与大众拉近距离,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并直接关照当代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环境。舞蹈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者之间是双向交流关系,是舞蹈信息发出与观众反馈关系。观众积极参与舞蹈创作、展开想象、共同完成舞蹈创作的任务,并且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也在反思着自己的生存与文化空间。原先的舞蹈与观众之间的鸿沟已填平,舞蹈再也不是象牙塔中的艺术,而以它前所未有的亲和力与民众一起共同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理想的追求。不同的是舞蹈家用一种独有的方式超前表达,并与大众共同分享。当代舞蹈艺术注重现实、注重挖掘生活的本质,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已得到民众的认同。

  无论怎样,当代舞蹈艺术大众化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舞蹈艺术的性质,它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种存在样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舞蹈艺术与大众之间关系,充实了大众日常生活的内容。过去的舞蹈艺术是舞蹈家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而现在角色发生转换后,它变成了与大众直接交流的途径。舞蹈艺术活动逐渐转换成可以使民众直观自身生存环境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

  舞蹈艺术表现永恒之处是人的生命与价值。但是舞蹈艺术对于人的文化意识的强调,并不是单线型的过程,它还包含着人对舞蹈艺术的选择。所以,这就要求舞蹈艺术的表现一定要形式多样,以供民众的自由选择,实现舞蹈艺术强调的效应。目前,当务之急的是要把舞蹈大众化放置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来掌握,正确处理艺术再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使舞蹈的低俗化、随意化消失在高品位的民众欣赏艺术活动中,真正实现当代文化环境下舞蹈大众化的艺术理想与目标。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